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要想血糖控制好,膳食搭配很重要
2024-03-05 16:11:39
作者:林艳
作者单位: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很多糖尿病病友面对美味佳肴都十分困惑,稍不节制血糖飙升,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急诊急救。那糖友们膳食又该如何搭配呢?

哪些食物升糖指数高,糖友们如何合理选择?

升糖指数是反映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所以糖友们择食时应考虑到食物的升糖指数,合理搭配,荤素均衡。以下从几类食材分别介绍。

一、主食:常指碳水化合物,如谷类、薯类。其升糖指数高,可迅速引起餐后血糖上升。这类食材往往越精越细的升糖指数高,越粗越糙的升糖指数低。①优选全谷物类如糙米、荞麦、全麦、燕麦片,或薯类、杂豆类等。这类食材一方面升糖指数相对低,食后餐后血糖波动小;另一方面富含膳食纤维,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容易有饱腹感,进食量减少,也有利于血糖控制。②适量选择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精白面粉做的饺子、面条等。这类食物甜味不大,但升糖指数高,食后血糖吸收多升高快,不利于血糖控制。糖友们若选择白米饭做主食,可做滤米饭,这样部分糖分留在米汤中,只吃米饭不喝米汤有利于血糖控制。糖友们还可以白米白面与全谷物、薯类、杂豆类等粗细搭配,前者占三分之一或者各占一半做成杂粮饭,这样即可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饱腹感强,消化吸收慢,有利于控制体重和保持餐后血糖稳定。③禁选油煎、油炸、粘性、糕点类:如油条、油饼、年糕、糍粑、汤圆、蛋糕等,这类食物由精白面粉或白糯米制成,升糖指数很高,非常不利于血糖控制。

二、蛋白质类:富含蛋白质有白肉类如禽类(鸡、鸭、鹅);鱼类;蛋类;鲜奶;大豆类;红肉类(牛肉、猪肉、羊肉)等。升糖指数红肉类比白肉类、蛋类、鲜奶、大豆类高。①优选蛋类、鲜奶、大豆及制品类。建议糖友们每日1个鸡蛋、250-500ml鲜牛奶或无糖酸奶;每日适量豆制品如50-100g豆腐;每周3次鱼,每次3-4两,以确保优质蛋白质摄入。②适量选用白肉、红肉类。糖友们尽量选用白肉,去皮最好,每周红肉类不超过3次。烹饪方法也相当重要,考虑到对血糖血脂的影响,建议尽量凉拌、蒸煮,少炝炒、红烧、油炸。③禁选经加工后的肉制品如各种火腿肠、香肠、腌肉、培根。

三、蔬菜:主要有绿叶蔬菜类、根茎类。根茎类的升糖指数远大于绿叶蔬菜类。①优选绿叶蔬菜类:如芹菜、菠菜、茄子、黄瓜、青椒、西红柿、油麦菜、韭菜、白菜、卷心菜、苦瓜、冬瓜、丝瓜、笋、花菜、西葫芦、豆芽等。这类蔬菜含碳水化合物及热量极少,却富含不溶性膳食纤维和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成分,它们饱腹感较强有利于血糖控制。②适量根茎类:如老南瓜、胡萝卜、三药、芋头、红薯、土豆等。这类食材含糖分或淀粉高,不能作为蔬菜,应列入主食。糖友们进食此类食物要相应减少主食量,比如吃了4两土豆就要减少1两米饭。

四、水果:糖友们到底能否吃水果呢?这要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而定。水果中西瓜、菠萝、芒果、香蕉、猕猴桃等升糖指数高,糖友们避免食用。如果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餐后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以内,可以两餐之间选择性吃点水果,而且每天总量少于200克,同时相应减少主食25克;如果糖友们血糖控制不达标,水果就果断不吃为好。

五、速食、糕点、糖果、饮料类:比如白面包、饼干、燕麦片、披萨、全麦面包、蛋糕橙汁、可乐、奶茶等均是高升糖指数食物,糖友们果断拒绝为好。

中医有“药食同源”,糖友们如何“食养有道”?

现代中医医家提出“药食同源”,运用中药材与膳食相结合的疗法来调理糖友们体内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糖尿病症状,延缓糖尿病进程,达到膳食调养的作用。以下几款药膳适合肺肾阴虚、口干咽燥的糖尿病患者。

一、莲子薏米葛根粥:莲子、薏米、葛根各20克,莲子、薏米、葛根浸泡2小时后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熬煮至熟烂即可。此可替代主食食用。

二、沙参玉竹煲老鸭汤:沙参20g、玉竹20g、老鸭1只,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加葱、姜、盐焖煮,调料适量。此可替代肉食食用。

三、桔梗冬瓜汤:桔梗5克、冬瓜150克,桔梗洗净、冬瓜切块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冬瓜块熟透,调适量盐香油即可。此可替代蔬菜食用。

四、玉米须枸杞菊花茶:玉米须、枸杞、菊花各10g。砂锅中加清水大火烧开,放入干净玉米须、枸杞、菊花改小火煮10分钟即可。此可替代茶饮。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