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科普
热点排行
关注消化性溃疡,重视日常护理
2025-07-23 00:00:00
作者:高山梅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公立卫生院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尽管现代医学已能有效治疗溃疡,但若忽视日常护理,病情容易反复,甚至引发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将从病因、症状到日常防护,带您全面了解如何科学管理消化性溃疡,守护胃肠健康。

一、认识消化性溃疡:病因与高危因素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作用密切相关,当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时,这些消化液便会“自伤”消化道壁。其常见病因包括:

1.幽门螺杆菌感染:约70%-90%的胃溃疡和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与该细菌相关。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和溃疡。

2.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功能。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熬夜等均会刺激胃酸分泌或损伤黏膜。

4.精神压力:长期紧张、焦虑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诱发或加重溃疡。

值得注意的是,溃疡并非“老年病”,年轻人因饮食不规律、滥用止痛药等因素,发病率逐年上升。

二、识别症状:警惕身体发出的警报

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因人而异,典型表现包括:

1.上腹疼痛:胃溃疡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持续1-2小时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则常在空腹或夜间痛醒,进食后缓解。

2.其他伴随症状:反酸、嗳气、恶心、食欲减退,严重时可能出现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

若出现以下警示信号,需立即就医:

(1)剧烈腹痛突然加剧;

(2)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色;

(3)大便发黑或柏油样;

(4)晕厥、冷汗等休克症状(可能为穿孔或大出血)。

三、科学治疗:药物与随访缺一不可

确诊溃疡后,规范治疗是关键。目前主要采用“抑酸+杀菌+修复”的综合方案:

1.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减少胃酸分泌,为黏膜修复创造环境。

2.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抑酸药+铋剂),疗程通常为10-14天。

3.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替普瑞酮,可中和胃酸并促进黏膜愈合。

4.重要提示: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完成全程治疗并复查胃镜或呼气试验,确保病菌彻底清除,避免复发。

四、日常护理:从饮食到习惯的全方位防护

1. 饮食调整:温和、规律是核心

(1)少食多餐:每餐七分饱,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胃负担。

(2)选择易消化食物:如软米饭、面条、蒸蛋、南瓜等,避免粗糙、辛辣、过冷过热的食物。

(3)限制刺激性饮品:咖啡、浓茶、酒精及碳酸饮料会刺激胃酸分泌。

(4)警惕“隐形敌人”:高盐食品(如腌制品)、油炸食物及浓汤可能损伤黏膜。

2. 生活方式优化

(1)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

(2)规律作息:熬夜会扰乱胃酸分泌节律,建议固定睡眠时间。

(3)适度运动:散步、瑜伽等舒缓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但避免饭后立即剧烈活动。

3. 情绪管理:给胃肠“减压”

长期压力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酸分泌。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4. 避免药物滥用

因其他疾病需长期服用NSAIDs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或换用对胃肠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塞来昔布)。

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或“胃药”,以免掩盖症状延误治疗。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感觉迟钝,溃疡易引发出血而不自知,需定期体检。

2.儿童与青少年: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家庭分餐制可降低传播风险。

3.孕妇: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重反酸症状,建议以饮食调整为主,避免随意用药。

结语:预防胜于治疗,细节决定健康

消化性溃疡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庭与医生的共同努力。从今天起,关注每一口食物的选择,重视每一次腹痛的信号,用科学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守护胃肠健康。记住:您的胃,值得被温柔以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