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嘴巴歪了、眼睛闭不上?中医对付面瘫有妙招!
2025-06-27 00:00:00
作者:梁芮瑾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科

最近刷短视频总刷到有人歪着嘴说话,评论区好多人说“这是中风前兆”“赶紧去医院”。其实啊,这些朋友里有不少得的是面瘫,也就是咱们老百姓说的“吊线风”“歪嘴巴”。这病虽然不致命,但嘴角漏水、眼睛闭不上、吃饭掉饭粒的尴尬,真能把人折腾得够呛。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医怎么对付这讨厌的面瘫。

面瘫不是“脸罢工”,而是神经“闹脾气”

很多人以为面瘫就是脸不听话了,其实是脑袋里管面部表情的面神经出了问题。就像家里的电线短路,电流送不到灯泡上,灯自然就不亮了。面神经一旦发炎、受压迫或者受伤,脸上的肌肉接收不到“动起来”的信号,就会出现眼睛闭不严、眉毛抬不起来、吃饭咬不住东西这些症状。

 西医说面瘫大多是病毒感染、冷风直吹或者耳朵附近长疱疹引起的,但中医看这事儿另有一套说法。老祖宗觉得,面瘫是正气不足的时候,风邪、寒邪、痰浊这些“坏家伙”钻了空子。比如大夏天对着空调猛吹,或者熬夜加班累得不行,身体抵抗力下降,风寒就像小偷一样从毛孔溜进去,堵住经络,让气血没法正常流通,最后导致面瘫。

面瘫有“真假”,症状会说话

  发现自己或者家人脸歪了,先别急着吓自己。面瘫其实分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简单来说,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自己“生病”,症状比较严重,除了脸歪,还会眼睛闭不上、额头皱纹消失;中枢性面瘫大多是脑梗、脑出血这些脑血管病引起的,一般额头皱纹还在,只是嘴巴歪、流口水。

 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对着镜子使劲抬眉毛、鼓腮帮子、努嘴,如果一侧完全动不了,连眼睛都闭不严,那十有八九是周围性面瘫,得赶紧去医院!记住,面瘫治疗的黄金期是发病后7天内,拖得越久越难治。

中医“十八般武艺”,让歪脸慢慢正回来

1. 针灸:唤醒沉睡的神经

很多人一听扎针就害怕,其实针灸治面瘫真没那么吓人!医生会在脸上选几个关键穴位,比如地仓穴(嘴角旁边)、颊车穴(咬肌位置)、翳风穴(耳朵后面),就像给面神经按下“重启键”。有些朋友扎完针,当场就能感觉到脸上酥酥麻麻的,像有小蚂蚁在爬,这就是气血开始流通的信号。

除了普通针刺,中医还会用电针“加码”——在针上通上微弱电流,让穴位更“带劲”;或者用温针灸,在针柄上点燃艾绒,一边扎针一边艾灸,驱寒效果翻倍。

 2. 中药:把堵住的经络“疏通开”

  中医讲究“一人一方”,对付面瘫也不例外。如果是风寒引起的,会用小续命汤祛风散寒;要是体内有湿热,就得用大秦艽汤清热祛湿。药方里常见的黄芪能补气,当归能养血,防风能祛风,就像给身体来了场大扫除,把堵住经络的“垃圾”都清出去。

有些朋友觉得喝中药太苦,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能把中药做成颗粒剂,直接冲水喝,方便多了。不过提醒一句,中药得按疗程喝,一般至少喝1-2周,千万别觉得症状减轻就停药。

3. 推拿按摩:给僵硬的脸“松松土”

除了扎针吃药,每天自己在家揉揉脸也能加快恢复。可以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摩眼周、鼻翼两侧、嘴角,每个部位按1-2分钟,力度别太大,感觉微微酸胀就行。要是家人会点推拿手法,还能帮忙提拉面部肌肉,从下巴往耳朵方向、从鼻翼往太阳穴方向推,就像给脸做“向上的瑜伽”。

 4. 艾灸:用热气把寒气“逼出去”

  艾灸是中医对付寒症的“拿手好戏”。对着阳白穴(眉毛上方)、太阳穴、合谷穴(虎口位置)熏一熏,暖暖的艾烟能把侵入身体的寒气一点点逼出去。家里没有艾灸条的,用暖宝宝或者热毛巾敷敷脸也有一定效果,但注意别烫着皮肤。

面瘫好了,这些坑别再踩!

好不容易把脸治正了,可不能掉以轻心。有些朋友刚恢复就去吃火锅、吹冷风,结果面瘫复发,后悔都来不及。记住这几点:

  • 避风寒:出门戴口罩、围巾,空调别对着脸吹,洗完头一定要吹干再出门。

 • 勤锻炼:每天做做鼓腮、吹口哨的动作,就像给面部肌肉做“康复训练”。

 • 调作息:别熬夜!熬夜最伤正气,抵抗力一差,风邪又该找上门了。

 面瘫虽然来得突然,但只要及时治疗、坚持调理,绝大多数人都能恢复如初。要是你或者身边有人正在被面瘫困扰,不妨试试中医这些办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记住,健康无小事,有问题及时看医生,比啥都强!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