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水肿
水肿,指的是体内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异常积聚,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出现肿胀的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眼睑浮肿、腿脚发胀、手指肿胀等经历,但多数时候大家未必把这与“肾病”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水肿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能涉及多种疾病,而肾脏病是其中非常重要、必须引起重视的原因之一。
那么,水肿到底是不是肾病的信号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
二、水肿与肾脏的关系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和调节器官,主要功能包括:
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
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合成多种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等
当肾脏功能异常,水分和钠盐排泄障碍,就容易导致水分潴留,形成水肿。
常见与水肿相关的肾脏病包括: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肾病综合征,水肿是其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
三、肾源性水肿的特点
肾病引起的水肿有一些相对典型的表现,家长和患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初步判断:
1.出现部位
早期多见于眼睑、颜面,尤其是清晨起床后,眼皮发胀。
随着病情进展,水肿会波及下肢、腹壁、阴囊,甚至全身。
重者可能出现胸水、腹水、心包积液。
2.水肿性质
凹陷性水肿:手指按压皮肤后形成明显凹陷,几秒或几十秒才恢复。
皮肤发亮,弹性差,易疲劳。
3.伴随症状
尿量减少:肾功能异常者常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尿液异常:泡沫尿、血尿、蛋白尿。
乏力、食欲差、恶心、呕吐。
高血压:尤其是急性肾炎患者。
4.与体位关系不大
肾源性水肿一般分布均匀,与体位关系不明显,即使抬高下肢,水肿也不易明显消退。
四、水肿不一定是肾病
需要注意的是,水肿虽然常见于肾病,但也可能是多种其他疾病的表现。常见非肾源性水肿原因包括:
① 心源性水肿
如心力衰竭,常表现为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夜间或活动后加重,伴气喘、心悸。
② 肝源性水肿
如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多见腹水、下肢水肿,伴皮肤巩膜黄染、蜘蛛痣。
③ 营养不良性水肿
如长期蛋白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引起血浆蛋白下降,出现水肿,常见于老年人或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
④ 内分泌性水肿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非凹陷性水肿,伴乏力、畏寒、便秘。
⑤ 药物性水肿
部分降压药、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水肿。
五、哪些水肿要高度怀疑肾病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肾脏疾病,建议尽快就医检查:
晨起眼睑水肿,且长期反复
无明显诱因的下肢、面部水肿,并逐渐加重
伴尿量减少、尿液泡沫增多或血尿
水肿伴高血压、乏力、恶心、食欲差
体重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提示体内水潴留)
六、如何确诊是否肾源性水肿
一旦怀疑水肿与肾病相关,应及时就诊肾内科,医生通常会安排以下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否有蛋白尿、血尿,是初筛肾病的重要手段。
尿微量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判断蛋白尿程度,筛查肾病综合征。
血生化:查看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和血浆蛋白水平。
肾脏彩超:检查肾脏大小、结构,有无积水、结石、肿瘤等。
必要时肾穿刺活检:明确肾小球病变类型,指导治疗方案。
七、水肿背后肾病的治疗
不同肾病类型和病因,治疗方法差异较大。常见措施包括:
控制水钠摄入:限盐、适度控制饮水。
利尿剂:帮助排出多余水分。
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肾小球病。
降压药:保护肾功能。
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
重要的是,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大多数肾脏病水肿是可控、可逆的。
总结
水肿是肾病的常见信号,但不是唯一原因。肾源性水肿有其典型特点:晨起眼睑肿,尿量减少、尿液异常,伴随乏力、血压高,按压后凹陷明显。
一旦发现疑似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及早干预,防止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