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挖耳屎竟会挖出病?正确护耳指南来了
2025-07-11 00:00:00
作者:祖一雲
作者单位:大邑县望县中医院

很多人闲来无事总喜欢掏耳朵,觉得挖耳屎是清洁耳道、放松身心的小事。甚至有人用棉签、发卡、指甲等工具 “深度清洁”,殊不知这个看似平常的习惯,可能暗藏健康风险。挖耳屎真的会挖出病吗?如何科学保护耳朵?今天就来揭开真相。

一、挖耳屎的常见误区:这些操作正在伤害耳朵

(1)“耳屎脏,必须天天挖”?

“耳屎脏,必须天天挖”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耳屎医学上称为 “耵聍”,是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混合灰尘、皮屑形成的天然 “保护屏障”,具有阻挡异物(黏附灰尘、昆虫等防止进入内耳)、抗菌保湿(耵聍中的脂肪酸能抑制细菌滋生并保持耳道湿润)和自我清洁(耳道皮肤缓慢向耳外移动带动耵聍自然排出)这三大作用,而频繁挖耳屎反而会破坏这层屏障,比如用棉签掏耳可能将耳屎推向耳道深处形成耵聍栓塞,用指甲、发卡等尖锐工具则更易划伤耳道皮肤引发感染。

(2)“别人帮挖更干净”?

不少人享受掏耳朵的快感,甚至去采耳店 “专业清洁”。但外耳道呈 “S” 形弯曲,深处距鼓膜仅 2~3 厘米,非专业操作极易损伤耳道。曾有案例显示,有人因采耳工具未消毒感染真菌,导致耳道瘙痒、流脓;更严重者因工具戳破鼓膜,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永久性耳聋。

二、挖耳屎的潜在风险:这些症状需警惕

(1)耳道感染

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挖耳时若划破黏膜,细菌或真菌会趁机入侵,引发外耳道炎。患者会感到耳道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影响张口和咀嚼。

(2)耵聍栓塞

反复掏耳可能将耳屎推向深处,堆积成硬块堵塞耳道。典型症状包括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因压迫鼓膜出现头晕。曾有老人因长期掏耳导致耵聍栓塞,误以为是 “年纪大了听力衰退”,就医时才发现耳道被硬块完全堵塞。

(3)鼓膜损伤

鼓膜是一层薄如纸的膜性结构,挖耳时若用力过猛或工具过深,可能直接戳破鼓膜。此时会突然耳痛、出血,随后出现耳鸣、听力骤降,若感染还可能发展为中耳炎。

(4)菌群失调

正常耳道内的菌群处于平衡状态,频繁掏耳会破坏酸碱环境,导致真菌过度繁殖(如外耳道真菌感染),表现为耳道内出现白色、灰色霉斑,伴随剧烈瘙痒。

正确护耳指南:科学清洁 + 日常防护

(1)耳屎需要清理吗?大多数情况不用!

健康人的耳道具备自洁功能,通常无需主动进行清理。不过,当出现耳屎过多致使耳闷、听力下降,或者游泳、洗澡后耳屎因遇水膨胀而引发不适,又或者儿童因耵聍栓塞影响到听力筛查(由于儿童耳道更窄,容易出现耳屎堆积)等情况时,就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2)专业清理怎么做?

若要进行专业清理,需前往医院。医生会先通过耳镜进行观察,之后使用耵聍钩、冲洗器等工具安全取出耳屎。如果耳屎比较硬,医生会先让患者滴入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耳屎,再用温水冲洗,这样能够避免暴力操作对耳朵造成伤害。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自行操作,尤其要避免使用棉签、手指或尖锐工具,以防把耳屎越推越深。

(3)日常护耳要点:

在日常护耳方面,要做好防水防异物工作,游泳、洗澡时可佩戴耳塞,以避免耳道进水;同时要远离粉尘环境,防止灰尘堆积。控制耳机使用也很关键,戴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 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 1 小时,并且选择头戴式耳机来减少对耳道的压迫。另外,要避免噪音暴露,长期处于工地、KTV 等高分贝环境中时,需佩戴防噪音耳塞,从而保护内耳毛细胞。在饮食与健康方面,要少吃高盐、高糖食物,以降低耳道炎症发生的风险;还要控制好血压、血糖,避免因糖尿病引发神经病变而对耳部健康造成影响。

结语

耳朵就像精密的乐器,耵聍是它的 “保护罩”。过度挖耳不是爱耳,而是伤害。学会科学护耳,才能让听觉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下次想掏耳朵时,不妨提醒自己:“少挖一次,健康多一分。” 如果真的感到不适,交给医生处理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