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猫狗抓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事件,无论是家养宠物还是流浪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5.9万人因狂犬病死亡,其中95%以上由犬只传播。面对突发的抓伤,科学处理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一、立即处理:黄金10分钟的关键操作
第一步:冲洗伤口
被抓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如自来水)冲洗伤口,持续10-15分钟。若条件允许,可使用肥皂水(pH值7.0-9.0)交替冲洗,肥皂中的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去除伤口表面的病毒和细菌。冲洗时需注意水流方向: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流动,避免将污染物冲入伤口深处。
第二步:消毒处理
冲洗后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吸干水分,随即使用碘伏(聚维酮碘溶液)或75%医用酒精进行消毒。碘伏刺激性较小,适合面部或黏膜附近伤口;酒精消毒效果更强,但可能引起短暂刺痛。消毒范围应覆盖伤口周围2-3厘米区域,重复涂抹2-3次。
第三步:止血与包扎
若伤口持续出血,可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压迫止血5-10分钟。浅表抓伤通常无需包扎,保持开放有利于愈合;深度伤口或出血量大时,可用透气敷料覆盖后就医。切勿使用创可贴紧密包扎,以免造成厌氧环境促进破伤风杆菌繁殖。
二、风险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医疗干预
完成初步处理后,需立即评估以下风险因素:
动物状态
家养宠物:确认是否接种过狂犬疫苗(有效期通常1-3年)
流浪动物:默认携带狂犬病毒风险,需按最高级别处理
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如攻击性增强、流涎、行动失调)需高度警惕
伤口特征
深度:穿透真皮层(约2mm以上)需缝合处理
位置:头面部、颈部、手部等神经丰富区域感染风险更高
污染程度:接触泥土、动物唾液等需预防破伤风
个体因素
免疫状态:5年内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者需补种
过敏史:对狂犬疫苗成分过敏者需提前告知医生
三、医疗处置:专业机构的标准化流程
1.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EP)
根据WHO分类标准,抓伤属于Ⅱ级暴露(未出血的轻微抓痕)或Ⅲ级暴露(出血或黏膜接触)。所有Ⅲ级暴露及无法确认动物免疫史的Ⅱ级暴露,均需:
彻底清洗伤口(医院会使用专业冲洗设备)
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20IU/kg体重)
按0-3-7-14-28天程序接种5剂狂犬疫苗
2.破伤风预防
对未完成基础免疫(3剂次)或超过5年未加强免疫者,需注射破伤风类毒素(TT)。污染严重伤口可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但需先做皮试。
3.抗生素使用
深部伤口或免疫低下人群,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口服抗生素,疗程3-5天。面部伤口因血供丰富,通常无需预防性用药。
四、后续管理:观察期注意事项
伤口护理
每日用碘伏消毒1-2次,直至结痂
避免沾水,洗澡时可用防水敷料保护
结痂后勿强行剥离,防止二次损伤
动物观察
家养宠物需隔离观察10日,若出现狂犬病症状应立即报告疾控部门
流浪动物应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报备
疫苗接种
狂犬疫苗需严格按时完成全程接种,不可中断
接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酒精摄入
接种后可能出现低热、局部红肿等反应,通常2-3天自行缓解
五、预防措施:从源头降低风险
宠物管理
定期为宠物接种狂犬疫苗(犬只每年1次,猫每3年1次)
外出时使用牵引绳,避免与流浪动物接触
定期修剪宠物指甲,减少抓伤概率
个人防护
接触动物后立即洗手,避免揉眼、摸口鼻
儿童与宠物互动时需成人监护
投喂流浪动物时应保持安全距离(建议1米以上)
猫狗抓伤的紧急处理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科学规范的处置能将狂犬病发病风险降至最低。但需明确:任何家庭处理都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评估,尤其是面对来源不明的动物时,及时就医是最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