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居家血糖监测如同健康管理的“晴雨表”,能帮助及时掌握血糖波动,调整治疗方案。但临床调研发现,超60%的患者存在监测误区,导致数据失真。为此,全科护士团队精心绘制这份实用指南,通过“5个正确”与“5个避免”,助力患者科学监测血糖。
正确选择监测时间,避免“无效测量”
血糖监测的黄金时段选择直接影响数据价值。空腹血糖应在禁食8~10小时后、早餐前测量,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从进食第一口食物计时,可评估食物对血糖的冲击程度;睡前血糖则能预防夜间低血糖风险。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监测重点不同:使用胰岛素者需关注凌晨3点血糖,口服降糖药者侧重餐后血糖。
临床中,许多患者存在监测误区。有的把餐后2小时误算成饭后开始计时,导致结果虚高;有的仅关注空腹血糖,错过餐后血糖异常信号。曾有位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因忽视餐后监测,直到出现视力模糊才发现餐后血糖长期超标,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建议根据医嘱制定个性化监测表,每周至少覆盖3次空腹、3次餐后监测。
正确选用监测工具,避免“仪器陷阱”
市场上血糖仪琳琅满目,从电化学法到光学法,不同原理仪器适用于不同场景。选购时需关注准确性(建议选择通过ISO15197:2013认证的产品)、操作便捷性和耗材成本。部分血糖仪还具备蓝牙传输功能,可自动同步数据至手机APP,方便患者和医生远程管理。
但实际使用中,部分患者因贪图便宜购买三无产品,或长期不校准仪器,导致误差高达30%。曾有患者血糖仪未校准,连续3个月测得的血糖值比实际值低2mmol/L,直到出现酮症酸中毒才发现问题。全科护士提醒:新仪器启用前需进行校准,每3个月用质控液检测一次,确保测量精准。
正确掌握采血方法,避免“错误数据”
规范的采血操作是获得准确数据的关键。正确步骤为:温水洗手促进血液循环→75%酒精消毒→待干后穿刺→弃去第一滴血→从指腹两侧采血(此处神经末梢少、痛感轻且血液丰富)。需注意,挤压手指会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使结果偏低;消毒后未晾干就采血,酒精残留会稀释血液样本。
在社区筛查中,发现约40%的患者存在采血不当问题。有的患者为了节省试纸,用未消毒的纸巾擦拭针头重复使用,增加感染风险;有的用力挤压伤口,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低1.5mmol/L。建议使用一次性采血针,用采血笔调节针刺深度,减轻疼痛。
正确记录监测数据,避免“信息孤岛”
完整的血糖记录应包含监测时间、数值、饮食内容、运动量和用药情况。通过连续记录,能发现血糖波动规律,如某类食物是否升糖过快,运动后血糖下降幅度等。借助血糖监测APP,还能自动生成趋势图,方便医生直观分析。
然而现实中,多数患者仅记录血糖数值。曾有位患者空腹血糖长期偏高,经查看记录发现,其早餐常食用糯米制品,这类高升糖指数食物正是罪魁祸首。建议使用“血糖日记”,详细记录每日饮食、运动、情绪等信息,形成个性化健康档案。
正确对待监测结果,避免“极端反应”
面对血糖波动,理性对待至关重要。单次异常结果可能受饮食、睡眠、情绪等因素影响,不必过度焦虑;若连续3次测量值超出目标范围,应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血糖平稳时也不能放松监测,研究显示,定期监测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6%。
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存在两极分化:有的血糖稍有波动就彻夜难眠,甚至自行增减药量;有的对持续偏高的血糖视而不见,最终引发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建议建立“血糖管理伙伴”机制,与家人、医护人员共同关注血糖变化,保持科学理性的心态。
居家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必修课”,掌握“5个正确”与“5个避免”,就如同掌握了科学控糖的密码。全科护士团队将持续通过手绘指南、线上课堂等形式,为患者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