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体检取血不再怕,告别晕针有妙招
2025-06-27 00:00:00
作者:莫梅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健康管理中心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已成为我们最珍视的财富。健康体检,作为预防和发现疾病的关键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体检的众多项目中,静脉取血却让不少人感到害怕,甚至引发晕针现象——医学上称为“穿刺性晕厥”或“注射相关晕厥”。虽然这只是体检中的一个小环节,但晕针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阴影却不容忽视。踏入体检中心,面对静脉取血,紧张氛围下,有人会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甚至短暂意识丧失等生理反应。这种短暂却强烈的不适感,不仅干扰了体检的顺利进行,更可能让人对体检产生恐惧,将每年的健康管理视为一种心理负担。本文将深入解析晕针现象,并分享实用的科学应对小妙招,助您轻松克服恐惧,享受愉快的体检过程。

面对晕针现象,多数人存在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无助于预防,反而加剧恐惧与不适。让我们共同纠正,正确应对晕针。

(一)空腹并非“罪魁祸首”

很多人认为空腹抽血容易引发晕针,但事实并非如此。空腹本身并不是晕针的直接诱因,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空腹状态的过度担忧以及由此产生的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会使我们的身体应激反应增强,从而增加晕针的风险。此外,有些人为防止晕针而特意在体检前暴饮暴食,这种行为也是不可取的。过饱会导致血液集中于胃肠道参与消化过程,此时取血容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同样容易诱发晕针。

(二)别让“凝视”成为帮凶

在采血过程中,有些人会全程目不转睛地盯着护士的操作。这种视觉聚焦在尖锐的针头、流动的血液上的行为,会使我们的大脑不断强化疼痛、血腥的心理暗示,促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骤升后又骤降,从而引发晕针。因此,采血时我们要学会转移视线,避免过度关注采血过程。

(三)别硬扛,该“求救”时就“求救”

当开始有头晕、心慌等轻微晕针先兆时,有些人出于好面子或不想麻烦护士等心理选择咬牙强忍。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法阻止晕针的发生,还可能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一旦感到不适,我们应该立即向护士或工作人员求助,以便他们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我们缓解不适。

晕针普遍且令人不安,如何科学应对?以下实用建议助您轻松采血。

(一)心态放松是关键

心态放松是预防晕针的关键。体检前一晚务必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取血当天,可以提前几分钟到达采血处,安静地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做几次深呼吸,默默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些做法能够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少因心理因素引发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晕针的概率。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采血等医疗操作时保持冷静和镇定,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二)饮食体位巧安排

合理的饮食和体位安排也是预防晕针的重要措施。若非特殊要求空腹项目,可以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包、牛奶等,以维持血糖稳定。这些食物能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防止低血糖诱发头晕。

同时,采血时可以采取卧位或半卧位,避免长时间站立。卧位或半卧位有利于血液循环,可以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在取血刺激下雪上加霜。当身体有了足够的能量供应和顺畅的血液循环时,即便在取血这类稍具侵入性的操作下,身体也能平稳应对,不至于因生理机能的波动而晕针。

(三)转移注意力有奇效

转移注意力是另一种有效的预防晕针的方法。在采血时,我们可以尝试与身边人轻声聊天、分享生活趣事,或者戴上耳机听舒缓的音乐、有声书等。这些做法能够打断我们对疼痛、紧张的专注,切断不良心理暗示链条。当我们沉浸在有趣的聊天或美妙的音乐中时,身体的肌肉会随之放松,血管收缩缓解,从而保障采血顺畅。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深呼吸、数数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同样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在采血前或采血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

晕针现象虽然常见且令人不安,但并非不可预防。只要我们打破错误认知、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放松身心、合理安排饮食体位、巧妙转移注意力——就能在体检静脉取血时从容应对、成功告别晕针困扰。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