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致命性传染病。自1981年首次报告以来,全球已有超过40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尽管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科学认知与有效预防,我们完全可以将感染风险降至最低。本文将系统解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策略,帮助公众建立正确认知。
一、HIV如何摧毁人体?
HIV病毒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CD4+T淋巴细胞。感染初期,病毒大量复制导致免疫系统“警报拉响”,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这些症状常被忽视。随着病毒持续破坏免疫细胞,人体逐渐失去抵御病原体的能力,最终进入艾滋病期。此时,即使是普通感冒也可能引发致命并发症,如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等。
二、三大传播途径:科学认知破除偏见
1. 性接触传播:全球主要传播方式
无保护性行为(包括阴道交、肛交、口交)是HI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占比超80%。肛交风险最高,因直肠黏膜脆弱易破损,为病毒提供直接入口。值得注意的是,性传播与性别、性取向无关,任何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均存在风险。
2. 血液传播:严格管控下的低风险场景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穿孔工具)均可能导致感染。但我国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后,经血液传播的案例已极少见。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蚊虫叮咬等,均不会传播HIV。
3. 母婴传播:可阻断的悲剧
感染HIV的母亲可能在妊娠、分娩或哺乳时将病毒传给婴儿。但通过母婴阻断技术(如孕期抗病毒治疗、剖宫产选择、人工喂养),感染风险可从30%降至1%以下。2021年,我国母婴传播率已降至3.0‰,彰显科学干预的成效。
三、预防艾滋病:五把“保护伞”守护健康
1. 安全套:性行为中的“隐形盾牌”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使性传播风险降低98%以上。需注意:全程佩戴、避免滑脱或破损,且不可重复使用。对于多性伴或不确定对方健康状况者,坚持使用安全套是首要防线。
2. 清洁针具:吸毒者的生命线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血液传播的高危行为。通过针具交换项目获取无菌针具,或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我国已在多个省份建立针具交换中心,为吸毒者提供安全支持。
3. 暴露前预防(PrEP):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替代方案”
对HIV阴性但持续处于高风险的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每日服用特鲁瓦达(Truvada)等抗病毒药物,可降低感染风险达90%以上。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
4. 暴露后阻断(PEP):72小时内的“紧急自救”
若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或职业暴露(如医护人员被针刺伤),需在2小时内启动PEP治疗,最迟不超过72小时。连续服用28天抗病毒药物,可大幅降低感染可能性。我国多地已设立PEP咨询门诊,提供24小时服务。
5. 定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
HIV感染存在“窗口期”(通常为2-6周),此时抗体检测可能呈阴性。建议高危行为后3个月进行复查。我国为所有公民提供免费HIV检测服务,可通过当地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四、消除歧视:共筑抗艾长城
艾滋病感染者不仅是患者,更是需要社会支持的个体。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共用卫生间等完全安全。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感染者。通过科学普及与人文关怀,我们才能构建“零歧视”的抗艾环境。
结语
艾滋病虽无法治愈,但通过阻断传播途径、推广预防措施、实现早诊早治,我们已将其从“绝症”转变为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解科学知识、采取保护措施、消除偏见歧视,让我们携手终结艾滋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