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药物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服药药品是很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不仅应治疗效果,甚至还有可能对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而尽早发现、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能够有效保障用药安全。对此,下面从临床药物角度向你介绍药物不良反应,帮你有效应对。
一、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采取正常用法用量使用合格药品过程中,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二、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药物副反应,即正常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服用感冒药可出现嗜睡、口干等反应;(2)毒性反应,是指用药时间过长或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危害性反应,一旦较为严重,如阿司匹林可引起十二指肠溃疡;(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效应,如服用苯巴比妥治疗失眠清晨起床可感觉困倦、头晕;(4)变态反应,指机体因药物刺激而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也就是过敏反应;(5)停药反应,即长期使用而突然停药引起的原症状加剧的反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突然停用,可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6)继发反应,指使用某种药物的不良后果,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引起二重感染;(7)特异质反应,指特定人群使用某种药物出现的特异性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1)皮肤及附件反应,较为常见,如皮疹,可伴有瘙痒,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剥脱性皮炎等,或伴有发热、疼痛等全身症状;(2)胃肠道反应,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3)神经系统反应,如出现头痛、头晕、嗜睡、失眠,或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严重时可导致抽搐、昏迷等,应及时就医;(4)心血管系统反应,表现为心悸、心慌、血压异常、心律失常、胸闷、胸痛等,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需要警惕;(5)肝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指标升高,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或少尿、水肿、蛋白尿等症状。
了解以上症状表现,帮你尽早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三、如何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不要过于恐慌,可采取以下步骤应对。
1、用药后留意观察症状,如出现非正常情况,应及时暂停用药,或咨询医生后再做决定。一般医生会根据你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表现。严重程度、整体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已采取处理措施。
2、遵照医嘱及时处理,如果是轻微的不良反应,如腹泻、呕吐、皮肤瘙痒等,一般会根据具体症状采取一些对症治疗。如针对皮肤瘙痒症状,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以缓解皮肤瘙痒。但当不良反应较为严重时,如过敏性休克、意识丧失等,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抢救治疗。
3、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并接受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日常休息,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恢复。同时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问题。
四、如何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1、大家在就医或购买药物时,需要向医师或药师详细说明自身药物过敏史、用药史、疾病史等。在此基础上,医生才能选择合适安全的药物,保证治疗方案的合理性,避免使用可不良反应的药物,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2、严格遵照医嘱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剂量、用法、时间准确,切不可自行增减、停用药物剂量。不要自行购买药物,或随意使用他人药物,以降低错误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尽可能避免使用多种药物,以免引起相互作用。在必须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告知医生,医生会进行综合考虑以制定用药方案,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而言之,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身体各个系统,轻则出现轻微不适,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我们应该留意观察,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最大限度减轻不良反应对自身的伤害,保障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