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情志养生:中医视角下的情绪管理与压力舒缓技巧
2025-06-27 00:00:00
作者:王欣
作者单位:大英县中医医院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让人感到压力重重,情绪波动频繁。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引发身体疾病。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情志养生”的概念,认为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合理的情绪管理是养生的重要部分。

一、情志与健康: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的情绪会对不同的脏腑产生影响。《黄帝内经》中提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情绪与健康的联系。例如,长期愤怒或压抑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头痛、失眠、月经不调等问题;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而长期悲伤或忧虑则可能削弱肺气,使人容易感冒或咳嗽。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学会调节情绪,不仅是为了心理健康,更是为了维护身体的整体平衡。

二、常见情绪问题及其对身体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多种情绪波动,其中愤怒、焦虑、忧郁和过度思虑是最常见的几种负面情绪,它们对身体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1. 愤怒与肝气郁结愤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短时间的愤怒可能让人发泄情绪,但长期愤怒或压抑怒火却会导致肝气不畅。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如果肝气郁结,人会出现胸闷、胁肋胀痛、易怒、失眠等症状,女性还可能伴随月经不调。

2. 焦虑与心脾两虚焦虑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适度的焦虑可以促使我们积极应对问题,但过度焦虑则会耗伤心血,影响脾胃功能。中医认为“思虑伤脾”,长期焦虑的人往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出现心悸、失眠等问题。

3. 忧郁与肺气不足忧郁是一种持续的低落情绪,常伴随对生活失去兴趣、精力不足等症状。中医认为,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使人呼吸短促、容易疲劳,甚至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

4. 恐惧与肾气不稳恐惧是一种面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但若长期处于恐惧或紧张状态(如长期工作高压、家庭矛盾),会耗伤肾气。肾主藏精,是人体能量的根本,肾气不足会导致腰膝酸软、耳鸣、脱发、夜尿频繁等问题。

三、中医调适情绪的方法

既然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如此深远,那么如何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和呢?中医提供了许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既包括心理调节,也涵盖饮食、运动、穴位按摩等自然疗法。

1. 疏肝解郁:调节愤怒与压抑对于容易生气或长期压抑情绪的人,中医建议疏肝理气。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运动疏导: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疏通肝气,尤其是户外活动,能让人心情舒畅。

饮食调理:适量食用山楂、玫瑰花茶、陈皮等食物,有助于行气解郁。避免过量饮酒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肝火。

按摩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经常按压有助于舒缓肝郁。

2. 安神定志:缓解焦虑与失眠对于焦虑、思虑过多的人,重点是养心安神:

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晚上11点前入睡有助于肝胆排毒。

饮食调养:小米、红枣、莲子、百合等食物有安神作用,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影响睡眠。

按摩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三横指处,按压有助于宁心安神,缓解心悸和焦虑。

3. 补肺益气:改善忧郁与疲劳对于长期忧郁、气短乏力的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深呼吸练习:每天进行5-10分钟的腹式呼吸,有助于增强肺功能。

适当运动:如八段锦、慢跑等,能提振阳气,改善情绪。

饮食调养:多吃山药、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少吃生冷寒凉之物。

4. 固肾培元:应对恐惧与压力对于长期处于高压、易恐惧的人,重点是补肾固本:

适度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食疗调理:黑豆、核桃、枸杞等食物有助于补肾,冬季可适量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食材。

按摩涌泉穴:每晚睡前按摩脚底涌泉穴(足前部凹陷处),有助于引火归元,改善睡眠。

情绪管理是健康养生的重要一环,中医的情志养生理念强调“平和为贵”,即保持心态的平衡,避免情绪过激。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穴位按摩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情绪,减少压力对身体的伤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