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手术室里的“隐形防线”你不知道的感染防控细节
2025-07-11 00:00:00
作者:刘小清
作者单位:蓬安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

当手术无影灯亮起,手术刀划破皮肤的瞬间,一场与疾病的较量正式拉开帷幕。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场较量中,除了外科医生精湛的技艺,还有一道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隐形防线”——手术室感染防控体系。它如同精密运转的“安全卫士”,用无数个细节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手术室的幕后,揭开这些鲜为人知的感染防控奥秘。

一、从“入场券”开始:人员与环境的双重筛查

在手术室,每一位进入者都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场审核”。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必须更换专用的洗手衣、鞋套、帽子和口罩,将头发、口鼻完全遮盖,连首饰、手表等饰品都不允许佩戴。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因为人体每天会脱落约5000万个皮肤细胞,头发和口腔更是细菌的“天然温床”。这些微小的“污染源”一旦进入手术室,就可能随着空气流动或接触传播,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手术室的环境同样要接受严苛的“体检”。现代化手术室采用层流净化系统,通过高效过滤器将空气中的尘埃、细菌过滤,以每秒0.2 - 0.4米的恒定风速形成“空气屏障”,确保手术区域始终处于洁净状态。此外,手术室的温度、湿度也被严格控制在22 - 25℃和40% - 60%的范围内,因为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不仅影响医护人员的操作手感,还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二、手术器械的“重生之旅”:从污染到无菌的蜕变

手术器械是医生的“武器”,但这些“武器”在使用后往往沾满血液、组织等污染物,成为潜在的感染源。它们需要经历一场堪称“严苛”的消毒灭菌之旅。首先,使用后的器械会被放入含酶清洗剂中浸泡,分解有机物;接着,通过超声波清洗机利用高频振动彻底清除缝隙中的污垢;随后,器械会被送入高压蒸汽灭菌器,在134℃的高温和200kPa的高压下“蒸桑拿”,持续4 - 10分钟,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对于不耐高温的器械,如腹腔镜镜头、电刀笔等,则采用低温灭菌技术。环氧乙烷灭菌通过气体渗透杀灭细菌,等离子灭菌则利用电离气体产生的活性粒子破坏微生物结构。这些复杂的流程不仅需要精确控制时间、温度、压力等参数,每一批次灭菌后还需进行生物监测——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菌片放入灭菌包,培养48小时后确认无生长,才能证明灭菌合格。

三、手术中的“隐形战争”:动态防控的生死时速

手术开始后,感染防控的“战场”并未结束,反而进入了更紧张的动态防御阶段。医护人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受到严格规范:传递器械时必须采用“无接触式传递法”,避免手与手直接接触;手术过程中一旦手套破损、手术单被浸湿,必须立即更换,因为潮湿的布料会成为细菌穿透的“突破口”。

此外,手术时间也是感染防控的关键变量。每多1小时手术时间,感染风险就会增加约1倍。因此,麻醉医生会精准调控患者状态,器械护士会提前熟悉手术流程、快速传递器械,整个团队默契配合,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时间。而对于高风险手术,如心脏移植、颅脑手术,医生还会在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细菌“入侵”前构筑起第一道防线。

四、术后“清场行动”:不给细菌留“复活”机会

手术结束并非感染防控的终点。医护人员会立即对手术室进行“清场式”消毒: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手术床、无影灯、器械台等所有物体表面;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地面会采用“先消毒、后清洁”的方式处理;层流净化系统在术后仍会持续运行30分钟,将残留的细菌“一网打尽”。

手术器械则会被送回消毒供应中心,开启新一轮的灭菌循环。对于特殊感染手术,如乙肝、艾滋病患者的手术,手术室还需进行终末消毒——关闭门窗,使用过氧化氢气体或紫外线进行空间灭菌,确保下一台手术的安全。

从术前到术后,从人员到环境,手术室里的感染防控体系用无数个细节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网。这些看似繁琐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下次当你听闻亲友即将手术时,请记住:在那扇紧闭的手术室门后,不仅有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更有一套精密的“隐形防线”,正全力以赴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平安。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让现代手术成为了人类对抗疾病最可靠的武器之一。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