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手术作为治疗多种眼部疾病的重要手段,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康复,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手术效果的稳定与患者视力的恢复。对患者及家属来说,全面了解眼科手术的护理流程有助于减轻术前焦虑,提升术后配合度,同时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术前准备阶段的护理要点
眼科手术前的护理工作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完成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视力检查、眼底照相、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基础检查,并根据手术类型协助医生完成术前会诊。心理护理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对老年人、青少年或首次接受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手术步骤、可能的不适感、术后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提升其对治疗的信心。在术前数日,应指导患者使用抗菌眼药水,降低术区感染风险,术前当天还需叮嘱患者禁食、禁水、停用某些药物如抗凝剂。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术前需控制好基础病状态,确保在最佳身体状态下进行手术,降低手术风险。
术中配合与无菌管理
手术当日,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身份、性别、手术方式等进行多次核对,确保每一处细节无误。进入手术室后,护理工作转为术中协助模式,要求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手术器械的消毒准备、手术区皮肤清洁及铺巾操作。为减少患者术中紧张,护理人员应全程安抚患者情绪,并根据手术进展调整输液速度、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等。配合医生进行吸引、灯光调节、药物准备及材料递送,这项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局麻手术患者,还应持续关注其言语和面部表情变化,及时发现不适或情绪波动,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操作。
术后康复护理的重点
手术完成后,护理工作转入康复阶段,其重点在于监测术后反应、指导用药及生活方式调整。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流泪、异物感、视物模糊等正常现象,护理人员应明确告知这些是可恢复性反应,避免患者焦虑或误判病情。术后需规范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激素类滴眼液,以控制感染及炎症反应。对于眼压变化、术区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术眼红肿、视力下降、剧烈疼痛等异常表现,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争取尽早处理。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应避免用眼过度、剧烈运动、低头弯腰等可能增加眼压的行为,同时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异物进入术眼。若为双眼分次手术,术后应按时复查,随访记录术后恢复情况,为下一次手术提供数据支持。
针对特殊人群的个体化护理
不同人群在接受眼科手术时所需护理措施各有差异,对老年患者而言,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和听力、记忆力减退问题,护理过程中需语言简明、反复确认,并加强基础疾病的协同管理。对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应注重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如通过卡通图示、语言游戏等形式介绍手术流程,提升依从性,减少术中不配合行为的发生。对术后需长期复查的青壮年患者,可通过电话回访或微信提醒的方式督促其按时复诊,促进术后恢复的连续性。此外,对于伴有残障、语言沟通障碍或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安排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教育,保证信息传达准确无误,避免因理解偏差引发术后风险。
结语
眼科手术护理并非手术之外的附属环节,而是手术全流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系统的护理不仅保障了手术安全,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术后恢复质量和患者生活的便利度。从术前评估准备、术中无菌配合、术后康复指导再到个体化护理方案,每一环节都凝结着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担当。只有医护团队与患者密切配合,才能让眼科手术真正实现“精准、安全、康复”的目标,帮助更多人重获清晰视界与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