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们初次见到宝宝,满心都是欢喜。可当发现宝宝皮肤、眼白发黄,被告知是黄疸时,往往会陷入担忧与困惑。大部分宝宝的黄疸能自行消退,但有一种黄疸——外科性黄疸,尤其是胆道闭锁这类疾病,若不及时重视,可能会给宝宝带来严重后果。
黄疸的“双重面孔”:生理性与病理性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就像是宝宝出生后要经历的一场“小考验”,是由于宝宝出生后体内红细胞大量分解,胆红素生成增多,而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还不完善导致的。一般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这种黄疸程度较轻,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睡眠等都不受影响,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病理性黄疸则不同,它出现的时间更早,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显现,而且黄疸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更长。病理性黄疸又包含多种原因,其中外科性黄疸就是需要家长们特别关注的一种。
外科性黄疸:暗藏危机的“隐形杀手”
外科性黄疸,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身体某些部位出现了结构异常或堵塞,导致胆汁排出不畅,从而引发的黄疸。胆道闭锁是外科性黄疸中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疾病,除此之外,还有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胆道狭窄等也会引起外科性黄疸。
以胆道闭锁为例,正常情况下,肝脏产生的胆汁通过胆管流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类食物。但患有胆道闭锁的宝宝,胆管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胆管部分或全部闭锁,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就会淤积在肝脏内,导致宝宝的黄疸越来越严重。随着时间推移,宝宝不仅皮肤、眼白发黄的程度会持续加重,还可能出现大便颜色变浅,从正常的黄色逐渐变成白陶土色,尿液颜色则会越来越深,如同浓茶一般。同时,宝宝的体重增长缓慢,精神状态也会变差,变得不爱吃奶、嗜睡。如果不及时治疗,胆汁淤积会损害肝脏功能,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危及宝宝生命。
早发现、早诊断:抓住治疗的“黄金时机”
当发现宝宝黄疸不退,家长们要提高警惕。除了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以及宝宝大便、尿液的颜色变化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医学检查来明确是否为外科性黄疸。医生一般会先为宝宝进行血液检查,检测胆红素水平、肝功能等指标。如果发现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就需要进一步检查。腹部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初步观察胆管、胆囊的形态结构,查看是否存在异常。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胆管的情况,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胆道闭锁等疾病。
外科性黄疸的治疗:多学科协作的“生命保卫战”
一旦确诊为外科性黄疸,尤其是胆道闭锁,手术治疗是关键。目前,Kasai手术(肝门空肠吻合术)是治疗胆道闭锁的主要手术方式,一般建议在宝宝出生后60天内进行,越早手术,成功率越高,宝宝恢复的希望也就越大。手术的目的是重新建立胆汁排出的通道,让淤积的胆汁能够顺利流入肠道。但即使手术成功,术后也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密切随访,预防胆管炎等并发症,监测肝脏功能。对于一些病情严重、手术效果不佳的宝宝,肝移植可能是最后的希望。
家长的陪伴:给宝宝战胜疾病的力量
面对患有外科性黄疸的宝宝,家长们难免焦虑,但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按照医嘱给宝宝用药、护理。同时,要给予宝宝更多的关爱和陪伴,注意宝宝的营养摄入,选择适合宝宝消化吸收的食物。定期带宝宝到医院复查,及时了解宝宝的恢复情况,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共同为宝宝的健康努力。
宝宝黄疸不退看似常见,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外科性黄疸这样的“大麻烦”。家长们一定要多留心、早发现,让宝宝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