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养生 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2025-07-17 00:00:00
作者:​孙琳琳 赵蕊
作者单位:深圳市中医院 肾病科

《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强调中医预防疾病、注重养生的重要理念,指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通过中医养生以维护身体阴阳平衡与健康。

一、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

1、预防为主:未病先防,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志等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2、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器官、经络气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养生应综合全身状况调养身心。

3、平衡和谐:通过中医调养达到阴阳平衡,使人体内部环境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2、调节饮食:注重饮食调节和搭配,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3、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4、情志调护:《灵枢·本藏》提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保持乐观心态、学会情绪管理、避免过度焦虑是有效养生方式。

5、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锻炼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与实践

1、饮食调养

①五谷杂粮:五谷为养,五谷杂粮作为主食对身体的滋养。如小米粥养脾,黑豆养肾,大米粥润肺等。

②时令果蔬: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规律食用时令果蔬,春季多吃豆芽、菠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夏季多吃西瓜、绿豆等清热解暑的食物;秋季多吃梨、百合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冬季多吃羊肉、核桃等温补阳气的食物。

③药膳调理:结合中药与食材的特性,制作有特定功效的药膳,如当归黄芪红枣乌鸡汤补气养血,茯苓陈皮粥理气健脾、祛湿化痰,银耳百合莲子汤滋阴润燥、养心安神。

2、起居有常

①规律作息:中医建议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机体气血充盈。春三月,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通,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

②环境舒适:保持室内整洁舒适,避免过冷过热或潮湿阴暗环境损害身体。

③穿着适宜:“春捂秋冻”,根据季节与天气选择合适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3、情志调护

①心态平和:通过冥想、瑜伽等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和,调节情绪。

②情绪管理:强调“怒伤肝、喜伤心”等情志与脏腑的关系,《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注意情绪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调节负面情绪。

③社交互动:中医提倡“和为贵”的思想,鼓励建立良好社交。通过与家人、朋友间的互动增进了解与信任,形成社会支持系统。

4、运动养生

①适量运动: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②动静结合:运动时注意呼吸配合、动作协调;运动后注意休息和恢复体力。动静结合的方式可调节身体生理机能和代谢水平,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③持之以恒: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通过长期坚持运动锻炼,逐渐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5、中医特色疗法

①针灸推拿:针灸推拿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等方式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目的。针灸推拿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调理,如颈椎病、腰椎病、失眠等。

②拔罐刮痧:拔罐刮痧疗法是中医传统理疗方法,通过刺激体表经络、穴位调节身体状态,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缓解疲劳、调节免疫的功效。

③中药调养: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中药进行调养,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症状。需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注意中药煎煮方法和服用时间等细节以确保疗效与安全。

结语

中医养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了解和实践中医养生的方法和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让我们从日常做起,遵循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幸福。

深圳市“医疗三名工程”项目资助(202311004)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