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头痛、牙痛、肌肉痛总是说来就来。很多人遇到疼痛时,第一反应就是去拿两款“老朋友”: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人觉得吃了布洛芬后立刻见效;也有人说对乙酰氨基酚更温和、不容易折腾肠胃。那么,到底哪个更“给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作用原理、适用场景和使用注意事项出发,帮你把这两种常见止痛药的优劣捋清楚。
1.药物基本概述
1.1布洛芬
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常用于缓解各种轻中度疼痛和降低体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的环氧合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发挥止痛、解热和抗炎的作用。市面上常见的剂型有片剂、胶囊以及儿童用的口服混悬液。
1.2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常见商品名包括扑热息痛、泰诺等)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但严格上并不归为典型的NSAID,因为它对外周炎症的抑制作用较弱,主要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环氧合酶的调节来达到退热和止痛的效果,常见剂型包括普通片剂、泡腾片、口服混悬液以及针剂。
2.布洛芬vs对乙酰氨基酚
2.1作用机制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止痛原理有明显区别。布洛芬主要在外周部位发挥作用,它抑制环氧合酶(COX-1和COX-2),减少外周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并带来镇痛和解热效果。也就是说,如果疼痛来源与炎症关系密切,比如肌肉拉伤或关节疼痛,布洛芬的抗炎属性会让人感到“痛处像被压下去了”那样的缓解。
2.2止痛效果
在止痛速度方面,对乙酰氨基酚往往更快一点,一般在服药后15–30分钟就能开始发挥作用,峰值大概在1小时左右,持续4–5小时;而布洛芬需要约30分钟才会见效,峰值在1–2小时,整块效果能持续4–6小时。至于疼痛类型的适配度,如果眼前的痛是由炎症引起,比如运动后肌肉拉伤、关节疼痛或者痛经伴经血块,那么布洛芬更有一手,能同时化解炎症和缓解疼痛;如果仅仅是普通头痛、感冒引发的低热或轻微牙痛,对乙酰氨基酚足以胜任,且对胃肠影响小。在临床和日常经验中,人们经常会根据痛源来选药:只要不涉及明显的炎症,对乙酰氨基酚的效果就很可观;一旦疼痛背后有红肿、压痛等炎性表现,就更倾向于布洛芬。
2.3使用场景
如果是运动后肌肉疼痛、关节炎或者扭伤肿痛,需要迅速抑制炎症,就可以考虑布洛芬;痛经时如果下腹部痉挛伴随明显的炎症,也可先用布洛芬来缓解。另一方面,对乙酰氨基酚则更适合普通感冒或流感导致的发热、全身酸痛,或者睡眠不足、压力大引起的轻度头痛。尤其是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或有溃疡病史的患者,选对乙酰氨基酚会更省心,因为它对肠胃刺激更小。若是牙痛但炎症不明显,如补牙后产生的酸痛,也可以优先试试对乙酰氨基酚。
2.4注意事项
布洛芬最让人头疼的是对胃肠的“刺激力”。如果饭前空腹吃,很容易出现胃痛、烧心或者反酸,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胃溃疡或出血。此外,布洛芬对肾脏也有一定负担,若本身有慢性肾病、心衰等情况,就要慎用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比之下,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的影响轻得多,但它的“隐形副作用”在于肝脏,剂量稍不留神就容易超标,引发急性肝损伤。
2.5用药建议
成人布洛芬一般建议200–400毫克/次,4–6小时一次,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00毫克;儿童按体重5–10毫克/公斤/次,间隔4–6小时,一天不超过40毫克/公斤。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次500–1000毫克,4–6小时一次,一天不超过4000毫克(为了更安全,最好控制在3000毫克以内);儿童每次10–15毫克/公斤,4–6小时一次,24小时内不超60毫克/公斤。无论哪种药,都不能同时吃两种相同成分的复方制剂。若要交替用药,可先吃对乙酰氨基酚,约4–6小时后再吃布洛芬,再隔4–6小时再吃对乙酰氨基酚,以此类推,但务必牢记每种药在24小时内的最高剂量,避免超量对肝肾造成损伤。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两位“老朋友”各有绝活,关键要看疼痛的“来龙去脉”来对号入座。但无论选哪款药,都要严格按照剂量和间隔服用,避免长期盲目吃药。如果疼痛持续超过两天或反复发作,及时就医寻找原因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