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感到胃痛、反酸,或是被顽固的口臭困扰?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隐形杀手”—幽门螺杆菌。这种能在胃酸中“安居乐业”的细菌,是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幕后推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聊聊如何检测与根除它。
幽门螺杆菌:胃里的“生存大师”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状的细菌,它能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存活,靠的是“独门绝技”:它会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层“氨云”保护层,像给胃黏膜披上了一件“防酸衣”。这种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口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接吻;二是“粪口传播”,比如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
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明显症状,但以下信号需警惕:
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早饱感,吃一点就饱;
胃痛:隐痛、胀痛或刺痛,可能因胃酸腐蚀胃黏膜引发;
反酸烧心:胃酸反流至食管,产生灼烧感;
口臭:细菌在口腔分解尿素产生硫化物,气味难闻。
若长期忽视,幽门螺杆菌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增加胃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
如何检测这个“隐形杀手”?
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多样,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尿素呼气试验:这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测方法。患者口服一颗标记了碳-13或碳-14的尿素胶囊,若胃里有幽门螺杆菌,它会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呼气就能检测到。整个过程只需30分钟,无痛苦,适合儿童、老人及无法耐受胃镜者。
粪便抗原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判断是否感染。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尤其适合儿童和孕妇。
胃镜检查:胃镜不仅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还能取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病理检查。这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尤其适合有胃溃疡、胃癌家族史者。
血清学检测:通过抽血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但只能说明曾经感染,无法判断当前是否活跃。
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是“主力军”
一旦确诊感染,需及时根除治疗。目前主流方案是“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疗程14天: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负责杀灭细菌;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秘,为抗生素创造“中性战场”;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形成胃黏膜保护层,同时直接杀灭细菌。
治疗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否则易导致耐药;
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口苦、黑便、腹泻等副作用,一般可耐受;
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及抑酸药物影响幽门螺杆菌检查,复查时需要停用抑酸药物或抗生素药4周,确认细菌是否根除,若初次治疗失败后,可通过调整抗生素,进行补救治疗。
预防感染:从细节做起
幽门螺杆菌的预防关键在于阻断传播途径:
分餐制:家庭用餐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共用餐具;
饮食卫生:不吃生食,蔬菜、水果洗净削皮,肉类彻底煮熟;
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
餐具消毒:餐具煮沸消毒15-20分钟,或使用消毒柜;
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特殊人群需注意
儿童:14岁以下儿童若无症状,一般不建议检测和治疗;
孕妇:避免使用碳-14呼气试验,优先选择粪便抗原检测;
老年人:需评估基础疾病,选择而药率低的抗生素组合。
幽门螺杆菌虽狡猾,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检测、规范治疗和日常预防,我们完全能将其“拒之门外”。如果你或家人有胃部不适、口臭等症状,不妨做个幽门螺杆菌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守护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