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生病或者需要接受体检时,常常会由于恐惧而哭闹不止,并且排斥各种医疗操作,影响检验的顺利进行,这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但实际上只要大家掌握一定技巧提前安抚幼儿就可以避免哭闹,让检验的过程更加顺利。
提前准备,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
“预告”检验流程
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科学地选择沟通方法,对1~2岁的孩子可以用简单的言语配合肢体动作进行安抚,降低其对疼痛产生的恐惧,避免使用“抽血”、“打针”等容易诱发他们恐惧情绪的词汇。对2岁及以上的孩子则可以使用动画、绘本或者玩具等方式构建模拟检验的场景,使其初步了解流程,可以在家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幼儿减少对检验的陌生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带孩子到医院感受环境,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观察那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检验的孩子,并加以讲解和鼓励,让他们认识到积极配合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也可以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
准备“安抚神器”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选择一些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小物品。如,处于0~1岁的孩子可以选择安抚奶嘴、摇铃或者妈妈的贴身衣物等;1~3岁的孩子可以提供玩具、动画片或者贴纸等,还可以准备零食作为检验后的奖励,能够起到良好的安抚效果。
检验中精准安抚,化解抗拒与疼痛
保持亲密肢体接触
家长需要在孩子检验期间全程陪伴在身边,利用抚摸或者拥抱等肢体接触的方式为孩子建立安全感。可以选择“环抱式”的抱姿,使其面向自己、安稳地坐在自己腿上,一只胳膊环绕着孩子的腹部和胸部,另一只手则可以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或抚摸头部,并轻轻在耳边低语:“妈妈在,不要怕。”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拥有充足的安全感,避免挣扎。在打针或者抽血的环节,可以适当遮盖孩子的眼睛并与之交流以转移其注意力,不可强行按住其肢体,这样反而会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使其更加抗拒。
转移注意力
在不影响检验流程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进行一些游戏互动,转移他们对恐惧和疼痛的注意力。例如,用手机静音播放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引导他们为动画片配音,讲述动画片的故事情节,或者给予孩子毛绒球、捏捏乐等一些小玩具,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转移注意力。家长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配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效果会更好。
把握疼痛瞬间,快速安抚
在执行打针或者抽血等医疗操作时往往会让孩子感觉到疼痛而使其抗拒或者哭闹,因此,即使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家长也需要能够在发生疼痛的瞬间给予精准安抚。例如,当刺入针头的时候可以与之谈话,转移其注意力以分散痛觉,之后用温柔坚定的语气给予鼓励,这样也能够使其在未来接受检验时更加勇敢。
检验后及时奖励与情绪疏导
检验结束后的情绪疏导和及时奖励也至关重要。家长若是在检验前给了孩子口头承诺就一定要在完成操作后及时兑现,这样能够让孩子将愉快的结果与检验过程联系起来,借此机会告诉他们以后同样勇敢的话还会有奖励,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一些孩子在检验之后还是会有哭闹或者紧张的情绪,此时家长要允许这种情绪,不可否定孩子害怕的感受,而是应该给予安抚,如:“妈妈知道刚刚可能是有点疼,但是你仍然坚持下来了,你好勇敢啊!”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其了解害怕是正常的,但是可以用自己的勇敢克服。在检验结束后的几天中,家长可以试图通过积极回忆的方式帮助孩子淡化检验期间产生的疼痛,例如,回忆勇敢配合之后得到奖励的快乐、给予他们认可等,使其逐渐建立“检验并不痛苦”的认知,这样能够让孩子在未来接受检验时更加勇敢并能够积极配合。
总而言之,检验中涉及到的各种医疗操作会引起幼儿哭闹,这是正常的情况,家长只要掌握了一些安抚的小妙招,就能够轻松化解这一问题,保证检验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