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期管理中,超声检查是评估胎儿发育、排查异常的重要手段。许多准妈妈面对“B超”“彩超”“三维/四维超声”等名词时,既期待又困惑:到底要做几次超声?每次检查的目的是什么?哪些异常能通过超声发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三次必做的超声检查都在查什么。
第一次超声检查:孕早期(11-13⁺⁶周)
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准妈妈,超声检查是确定孕周的关键。医生通过测量胎儿头臀长等指标,精准推算孕周,为后续产检、预产期估算及胎儿发育评估建立准确“时间轴”。
明确胎儿是否为宫内妊娠是超声检查的重要任务。宫外孕极为危险,胚胎在子宫外发育会导致输卵管破裂、大出血。超声可通过观察孕囊位置、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判断是否为正常宫内妊娠。若在子宫外发现异常包块,结合症状和血HCG水平,能及时诊断并治疗宫外孕。
孕早期超声还能对胎儿基本结构进行初步筛查。尽管此时胎儿尚小,但无脑儿、严重脊柱裂等严重结构畸形已可被发现,便于准妈妈和家属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决策。
胎儿颈部透明层厚度(NT)也是检查重点。NT是胎儿颈后部皮下积液厚度,是早孕期染色体异常的重要筛查指标。NT厚度超3mm,胎儿患染色体疾病及其他结构畸形风险增加。不过,NT增厚不代表胎儿一定有问题,后续还需唐筛、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等进一步诊断。NT检查简单无创,能早期发现高风险胎儿,为精准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第二次超声检查:孕中期(20-24周)
孕中期超声检查,即“大排畸”,是全面筛查胎儿结构的关键环节。此时胎儿器官基本发育成熟,大小适宜,羊水充足,为超声检查提供了绝佳条件,能清晰呈现胎儿大部分结构,对保障胎儿健康意义重大。
头部检查是“大排畸”的首要任务。医生会着重观察颅骨是否完整,脑中线是否居中,侧脑室有无增宽。侧脑室一旦增宽,可能预示着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脑积水等疾病。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有助于医生与孕妇及其家属提前规划应对措施。
胎儿面部检查同样不容忽视。医生会仔细查看双眼、鼻、唇等结构,排查唇腭裂等畸形。唇腭裂不仅影响面部美观,还会干扰孩子进食与语言发育,早期发现能让家长提前做好治疗和干预准备。
心脏检查在“大排畸”中占据核心地位。心脏作为胎儿关键器官,其复杂结构和血液循环系统此时已基本成型。超声能清晰展示心脏腔室、瓣膜、大血管连接等情况,排查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程度各异,早期诊断便于医生制定分娩计划和产后治疗方案,显著提升孩子生存质量。
四肢检查也是重要部分。医生会检查胎儿四肢长骨发育情况,查看有无肢体缺失、短肢畸形,同时确认手指和脚趾数目、形态是否正常。尽管胎儿宫内姿势可能影响观察,但超声医生会通过变换探头角度、引导孕妇适当活动等方式,尽可能全面检查。
此外,脊柱和腹部脏器也是检查重点。通过观察脊柱连续性和形态,排查脊柱裂等神经管畸形;查看肝脏、胆囊、胃泡、双肾、膀胱等腹部脏器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发现如肾积水等常见发育异常,并评估其程度,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次超声检查:孕晚期(28-32周)
进入孕晚期,胎儿仍处于快速生长阶段,一些孕中期未显现的问题可能逐渐浮出水面,因此第三次超声检查至关重要。这次检查的核心任务是全面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医生通过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等关键指标,并与对应孕周的标准值比对,精准判断胎儿是否存在生长受限或偏大的情况。若胎儿生长受限,可能暗示胎盘功能不佳、孕妇营养匮乏或胎儿存在潜在健康隐患,此时需进一步排查病因,并采取加强营养补充、改善胎盘血供等针对性措施;而胎儿偏大则会显著增加难产风险,孕妇需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适度运动,科学控制胎儿体重增长速度。
胎位也是检查重点,它直接影响分娩方式。正常头位利于顺产,若发现臀位、横位等异常,医生会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尝试胸膝卧位、外倒转术等纠正胎位。若无法纠正,将综合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分娩方案。
胎盘和羊水状况关乎母婴安危。超声可观察胎盘位置、成熟度,排查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异常。前置胎盘易引发无痛性阴道出血,胎盘早剥更是凶险的产科急症,均可危及母婴生命,超声检查能为临床干预提供关键依据。同时,通过测量羊水深度和指数评估羊水量,羊水异常可能与胎儿畸形、妊娠期糖尿病等多种病症相关,需进一步检查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