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跳乱了节奏?谈谈房颤的药物与手术治疗
2025-07-18 00:00:00
作者:​冯俊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潭中人民医院

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疾病,心房舒张、收缩节律不正常,引发无序、快速、小幅度颤动,致使心房弱化或丧失泵血功能,造成心室率不齐的后果。房颤患者因心慌、乏力、胸痛、气短等病症而降低了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风险。为了缓解不适症状,规避心脑并发症,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药物与手术治疗手段。

房颤的药物治疗

1.控制心室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不同的药物功能主治各异。例如,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控制快速心室率,联合运用洋地黄类药物能强化左室射血功能,在联合用药时需逐渐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用药量,以避免出现心动过缓的情况。

2.复律和维持窦律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维纳卡兰、氟卡尼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例如,对于伴有轻度心衰、左心室肥厚、冠心病的房颤患者可选用维纳卡兰,但不建议30日内有低血压、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中重度心衰的患者使用此药。

3.抗凝药物,常用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华法林价格低廉,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但华法林受基因多态性、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大,其有效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大,使用华法林治疗存在导致脑、消化道等重要脏器以及皮肤黏膜出血的风险,需密切监测INR,并根据其INR水平调整华法林剂量。利伐沙班为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常规监测INR。达比加群亦为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常规监测INR,且如有出血情况,有特异性拮抗剂可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肾功能、体重、年龄及出血风险等因素选择合适剂量,以平衡抗栓效果与出血风险。

房颤的手术治疗

1.射频消融术。采用射频消融术可从根本上治疗房颤,是一种无需开刀的微创治疗技术,可用于治疗持续、阵发、慢性房颤,也能治疗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无心脏基础病的房颤。有些心脏结构严重异常的患者需要在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同时进行其他心外科治疗。通常75岁以下的患者都可接受此项手术治疗。当前射频消融术已经比较成熟,设备先进,经验较多,成功率较高,慢性与持续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治愈率分别约为80%、90%,再次消融则可提高治愈率。

2.冷冻球囊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可用于治疗房颤的手术技术,该技术不仅安全,还有耐受性好、发病率低等优点,因此那些常年用药还是难以缓解房颤症状的患者可考虑接受该技术的治疗,建议年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首选此技术。通过临床对比可知,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术不仅需要大量生理盐水,还存在手术时间较长、给心肺功能带来较大隐患等缺点,同时射频消融期间患者会感到疼痛,治疗体验不佳。与之相比,冷冻球囊消融术的手术时间与X射线曝光时间都比较短,无需使用大量盐水,疼痛感减轻,还可降低患者引发心包填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的概率。

3.左心耳切除(封堵)术。为了预防房颤患者形成血栓,医生会采用左心耳切除(封堵)术以降低患者的血栓风险。该手术适合无法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房颤的患者,以及出血风险与卒中风险较高的患者。该手术有恢复快、创伤小且仅有少数患者需要开胸的优点,同时有封堵器脱落、血栓复发、心包填塞等风险。微创手术后患者4周左右可恢复,需定期到医院接受心脏超声、心电图等复查,患者还要长期监测血栓与出血的风险。

4.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若房颤患者出血、卒中的风险都比较高,同时无法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那么医生可结合患者病症采用联合治疗方案。一方面采用射频、脉冲等手段实现房颤消融目标,恢复窦性心律,另一方面封堵左心耳,降低血栓、卒中风险。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手术能一次性解决血栓、房颤两大问题,可减少患者因多次手术而带来的痛苦,该手术还具有恢复快、创伤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通常术后需接受1~3个月的短期抗凝治疗,而后医生会根据患者定期随访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房颤患者需接受药物与手术治疗,用以缓解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至于到底选用哪种药物或手术治疗,则需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患者应树立科学治疗意识,配合医生落实药物与手术治疗目标,从而让心脏更加健康,让生活更加美好。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