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坐骨神经痛的“开关” 这个穴位很多人按错了
2025-07-17 00:00:00
作者:​​梁东强
作者单位:钦州市中医医院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的痛苦。想象一下,从腰部一直痛到腿部,甚至像被电击一样,坐立不安,行走困难。很多人听说按摩穴位可以缓解疼痛,但往往按错了地方,不仅没效果,还可能加重症状。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个容易被按错的“开关”穴位。

一、什么是坐骨神经痛

(一)定义

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引起的疼痛。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的神经之一,它从腰部出发,经过臀部,一直延伸到腿部。因此,当它出现问题时,疼痛会沿着这条路径出现,通常表现为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脚部的疼痛、麻木或刺痛。

(二)常见症状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以及脚部,疼痛可能呈放射状,从腰部一直延伸到腿部。

疼痛性质:可能是钝痛、刺痛,甚至像被电击一样,活动时可能加剧,休息时可能缓解。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异常等情况,这些症状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二、为什么说很多人按错了穴位

(一)误区举例

随意按揉腰部或臀部:很多人以为只要按按腰部或臀部就能缓解疼痛,但坐骨神经痛的痛点并不一定在这些位置。如果按错了地方,不仅无法缓解疼痛,还可能因为过度按压导致局部肌肉紧张,进一步加重症状。

没有找到关键穴位:坐骨神经痛的“开关”穴位其实是有特定位置的,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盲目按揉只会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二)原因分析

缺乏专业知识:很多人对穴位的位置和作用并不了解,只是凭感觉按揉。

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找到了穴位,也可能因为按揉方法不当,无法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三、正确的“开关”穴位:环跳穴

(一)环跳穴的位置

环跳穴是缓解坐骨神经痛的关键穴位之一,具体位置是:侧卧时,从髋关节往下一点,大约在臀部的外侧中点附近。可以用手触摸臀部,找到髋关节的突出部位,然后向下方移动约两横指(约2厘米)的位置,这里就是环跳穴。

(二)为什么是环跳穴

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位,它与坐骨神经的路径密切相关。当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时,按摩环跳穴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神经的压迫,从而减轻疼痛。

(三)正确按法

按压方法:找到环跳穴后,用拇指或拳头轻轻按压。按压时,以有酸胀感为宜,不要过于用力,以免造成局部损伤。

按压时间: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2-3次。

配合动作:按揉时可以适当配合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轻轻转动腰部,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气血流通。

四、其他辅助缓解方法

(一)热敷

可以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将其敷在腰部和臀部的疼痛区域。每次热敷时间建议为15-20分钟,每天2-3次。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二)适当运动

腰部伸展:站立或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腰部,轻轻向后仰身,伸展腰部,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5-10次。

腿部拉伸:坐在地上,双腿伸直,双手尽量向前伸,去触摸脚尖。保持15-20秒,然后放松。重复3-5次。

臀部肌肉锻炼: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双脚平放在床上。然后抬起臀部,使身体呈一条直线,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

(三)日常预防

保持正确的坐姿:坐时要保持腰部挺直,避免弯腰驼背。可以在腰部放一个小靠垫,以支撑腰部。

避免久坐:建议每坐45-60分钟,起身活动一下,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

保持腰部温暖:腰部受凉会使肌肉紧张,容易诱发坐骨神经痛。因此,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凉。

加强锻炼: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五、什么时候需要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疼痛剧烈:如果疼痛非常剧烈,难以忍受,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应及时就医。

症状持续不缓解:如果经过自我调理,疼痛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

伴有其他症状:如果出现下肢无力、大小便异常、腿部肌肉萎缩等严重症状,可能是神经受到严重压迫,需要及时就医。

结语

坐骨神经痛虽然痛苦,但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缓解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坐骨神经痛,掌握正确的缓解方法,远离疼痛的困扰。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