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梗死后,这样做能救命减残
2025-07-25 00:00:00
作者:​张楠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极具突发性和致残风险的重大脑血管疾病。它的发生往往毫无征兆,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每延误一分钟治疗,可能有多达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而如果能将治疗时间提前一小时,患者康复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可能性可提升约30%。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掌握关键知识、学会识别症状和处理办法,才能在脑梗来袭时从死神手中争分夺秒地挽救生命与健康。

生死竞速的黄金时间窗

脑梗死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发病速度快且有不可逆性,一旦脑部动脉被血栓堵塞,血液就无法流入相应的脑组织区域,这些区域的细胞会很快因为缺氧而坏死,位于血管完全阻塞核心区域的脑细胞大多在数分钟内就彻底死亡,医学上称作“核心坏死区”,这部分脑组织基本无法恢复。不过受阻血管周围以及部分脑组织处于“濒死”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缺血半暗带”,这些脑细胞虽然暂时失去了功能,但还没有完全死亡,要是在4.5小时内恢复血液供应,仍有被成功挽救的可能,正是依据这一机制,现代卒中急救提出了“黄金时间窗”理念,强调4.5小时内治疗是决定患者预后情况的关键时段。如果在此期间能启动有效的干预措施,患者便可避免严重瘫痪,甚至完全康复。因此,时间成为决定大脑生死存亡的核心变量,“时间就是大脑”绝非一句空话。

普通人也能成为救命关键

当突发脑梗时,患者往往丧失自救能力,此时身边人的快速识别与行动可能成为决定患者命运的转折点。公众最需要掌握的是一种简明易记的卒中识别口诀:BE FAST,它涵盖了脑梗最典型的几种表现。比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身体平衡丧失、走路不稳,也可能出现视力模糊、重影甚至短暂失明;面部表情常表现为不对称,微笑时嘴角歪斜;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也是常见症状,患者往往无法抬起一只手臂超过几秒钟;语言功能则可能出现混乱,说话不清、答非所问,甚至无法表达完整句子。如果发现上述任何一种异常,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记录发病时间,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后续医院是否能为患者施行溶栓或取栓等紧急治疗。在等待急救车到达的过程中,应避免让患者仰面躺下,以防舌根后坠造成呼吸道阻塞,同时也不要喂水喂药,以免引发窒息。应让患者保持侧卧姿势,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并准备好医保卡和病历资料,以便医院能第一时间介入治疗。每一个冷静而规范的动作,都是通向生还的关键环节。

院内救治争分夺秒

当患者由救护车送往医院时,卒中绿色通道便会开启,在急救车行驶的途中,医护人员会借助车载系统提前把患者的情况告知医院,让院方做好接诊的准备工作。一旦到达医院,患者会立即被送至影像科进行脑部CT或MRI检查,以判断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并排除出血风险。在理想的状况下,从患者入院到影像检查报告出来的时间不应该超过25分钟,接下来,医生会依据具体病情,评估患者是否符合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或桥接治疗的适应证,静脉溶栓适合发病时间在4.5小时以内的患者,借助注射药物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有一定的再通效果,动脉取栓是利用导管以机械方式将血栓取出,适合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它的再通率比溶栓要高很多,而桥接治疗是将两者结合,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近些年来,随着新一代溶栓药物替奈普酶(TNK)的应用,患者的康复率有了很大的提升,治疗过程也变得更加简便快速,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一切都取决于能否第一时间送医、快速进行检查、果断做出决策,医院内部救治的争分夺秒,只有建立在公众快速识别和送医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形成高效的救命闭环。

科技加持,康复不等于终身残疾

虽然不少脑梗患者未能在黄金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留下不同程度的瘫痪或言语障碍,但近年来神经康复技术已发生变革性变化,现代康复理念注重“早期介入、持续训练、精准干预”,依靠神经重塑与再生能力来提高功能恢复程度,其中脊髓电刺激技术是在脊髓特定位置植入电极,向特定神经通路传递电脉冲,以此刺激瘫痪肢体产生肌肉活动,推动神经通路重建以及功能恢复,这项技术已在多家高水平康复中心得到应用,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肢体运动能力。脑机接口技术(BCI)的兴起,为康复提供了更为前沿的支撑,该技术借助分析脑电波信号,协助患者凭借意念控制外部设备,例如康复机器人、智能手套等,一步步唤醒并强化神经肌肉间的协调性。这些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了“瘫痪终身”的传统观念,对中青年患者来说,经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再配合高科技设备的支持,可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回归社会。脑梗后的康复,不再仅仅是漫长的煎熬,而是一次次由医学与科技共同创造的奇迹。

防复发:从“夜间卒中”说起

脑梗死带来的威胁并非只存在于首次发作,更让人忧虑的是它有着较高的复发率,凌晨三点至五点是卒中的高发时段,此间人体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交感神经的活跃程度有所降低,血液流动速度减缓,致使血液黏稠度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清晨血压会出现生理性的“晨峰”现象,短时间内血压波动较为明显。另外不少患者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过程中会反复出现低氧状态,这加重了血管收缩以及心血管的负担,这三种因素相互叠加,使得清晨成为脑梗最为危险的时间段之一。家中应常备一些简单有效的工具以防范风险,例如自动血压计可在夜间定时监测血压的波动情况,血氧饱和监测仪则可以及时发现因呼吸暂停导致的低氧状态,床头常备300毫升温水,起床后小口慢慢饮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此外,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对预防卒中复发有重要意义,规范用药可使复发风险下降80%。然而在现实中仍有高达四成的患者因为存在侥幸心理、担心副作用等原因擅自停药,造成本可避免的再次发作,预防复发最关键的是理解疾病规律并坚持日常管理,只有树立长期的健康意识,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为大脑构建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结语

脑梗死的可怕不在于它的致命,而在于它往往“来得快、治得急、留得深”。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知识,快速识别症状,及时送医并接受专业治疗,就能在最短时间内挽救最多的脑细胞,从而大大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防复发的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从管理血压、规律服药到夜间健康监测,让疾病无机可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