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老人便秘的4个日常护理妙招
2025-07-18 00:00:00
作者:劳伊娜
作者单位:梧州市人民医院

便秘是老年人中常见的健康困扰之一。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便秘发生率超过30%,长期便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痔疮、肛裂,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其实,老年人便秘多与肠道功能衰退、饮食结构单一、活动量减少等因素相关,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多数便秘情况可有效缓解。以下4个日常护理妙招,简单易行,助老人轻松告别便秘烦恼。

饮食调理:吃对食物,肠道更通畅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能吸水膨胀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蠕动。老年人应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优先选择全谷物(燕麦、糙米)、蔬菜(菠菜、芹菜)、水果(火龙果、猕猴桃)和豆类(黑豆、红豆)。例如,早餐用燕麦片替代白粥,午餐搭配一盘清炒时蔬,晚餐加一碗红豆汤,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改善便秘。

补充水分,软化粪便。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度下降,易因饮水不足导致粪便干硬。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分多次少量饮用,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可刺激肠道蠕动。若老人存在吞咽困难,可尝试用吸管小口慢饮,或选择温热的蜂蜜水、淡茶水。

适量摄入健康油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润滑肠道,促进排便。可在凉拌菜中加入一勺橄榄油,或每日食用10克原味坚果(如杏仁、核桃)。但需注意控制总量,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加重消化负担。

运动干预:动起来,激活肠道动力

每日散步30分钟。散步是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之一。规律步行能增强腹部肌肉力量,刺激肠道蠕动。建议老人选择饭后半小时散步,速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若行动不便,也可在室内缓慢走动或原地踏步。

尝试简单腹部按摩。仰卧位,双手搓热后顺时针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按摩可促进肠道血液循环,增强便意。搭配薄荷油或橄榄油按摩,效果更佳。

练习提肛运动。提肛运动能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排便控制能力。具体方法:吸气时收缩肛门,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3组。此运动可随时随地进行,尤其适合久坐或卧床老人。

习惯养成:规律排便,建立生物钟

固定排便时间。肠道活动在晨起和餐后2小时内最为活跃,建议老人养成每日晨起或早餐后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可在马桶上静坐5-10分钟,长期坚持可形成条件反射。

创造舒适排便环境。为老人准备专用坐便椅,高度以双脚平放地面、膝盖略高于臀部为宜,减少如厕时腿部压力。若使用马桶,可在脚下垫一个小凳子,模拟蹲姿,更利于排便。

避免抑制便意。部分老人因外出或忙碌刻意憋便,长期如此会导致直肠敏感度下降,加重便秘。应提醒老人一旦有便意立即如厕,切勿拖延。

心理调节:保持好心情,肠道更轻松

缓解焦虑情绪。长期精神紧张会抑制肠道蠕动,加重便秘症状。家人应多陪伴老人,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或通过听音乐、养花等方式放松心情。若老人存在严重焦虑,可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避免过度依赖泻药。部分老人为快速排便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果导片),反而会损伤肠神经,导致“泻药性便秘”。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温和的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或益生菌制剂。

关注药物副作用。钙剂、铁剂、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可能引发便秘。若老人正在服用此类药物,需与医生沟通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加强饮食和运动干预。

结语:科学护理,让晚年生活更舒适

老年人便秘并非无法攻克的难题,关键在于以科学方法融入日常细节,用耐心与坚持打破“排便困境”。饮食中的一粥一饭、运动中的每一步行走、如厕时的一点习惯调整,乃至心态上的一丝豁达,都能成为改善便秘的“助推器”。家人与社会也需给予更多支持:子女的一句提醒、社区的一次健康讲座、无障碍设施的完善,都能让老人感受到关怀与便利。

健康从来不是孤立的命题,它关乎饮食、运动、心理与环境的和谐。愿每一位老人都能通过科学护理,重获肠道轻松,享受“排便自由”带来的身心愉悦,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毕竟,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日常之中。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