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作为儿童时期极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时刻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据相关数据显示,肺炎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疾病。由于其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如发热、咳嗽等,很容易被家长忽视,进而延误治疗时机。再加上家长们对小儿肺炎存在诸多认知误区,使得病情的控制与护理面临挑战。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深入了解小儿肺炎的常见误区,并学习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
小儿肺炎常见误区大揭秘
(一)误区一:不发热就不是肺炎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无发热症状就不会患肺炎,实则并非所有肺炎患儿都会发热,如冬春季常见的流行性、衣原体、支原体肺炎,部分患儿可能低热或无热,新生儿患肺炎可能不咳不热,仅精神萎靡等。所以不能仅依据发热判断肺炎,孩子出现呼吸异常等症状,即便不发热也应及时就医。
(二)误区二:肺炎必须用抗生素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患肺炎就得用抗生素,实际上小儿肺炎病原体多样,只有细菌感染的肺炎用抗生素才有效,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无效,滥用还会引发不良反应。孩子确诊肺炎后,家长应听医生建议,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用药。
(三)误区三:症状好转马上停药
孩子治疗后症状好转,部分家长自行停药,这是错误的。症状好转不代表炎症消除、病原体清除,此时停药易致病情反复、病原体耐药。治疗小儿肺炎要按疗程用药,症状消失也需复诊,由医生决定是否停药。
(四)误区四:肺炎都要输液或住院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患肺炎就得输液、住院,其实并非所有患儿都需要。轻症肺炎且孩子情况良好,可居家口服药物等治疗并观察;但有基础疾病、年龄小或病情重的患儿,医生会建议住院。
(五)误区五:肺炎一定要尽快止咳
孩子咳嗽时家长想立刻止咳,然而咳嗽是保护性反射,盲目止咳会使痰液积聚,加重呼吸道阻塞,甚至引发重症肺炎等。对于肺炎伴咳嗽的患儿,应先祛痰,促进痰液排出,痰液减少后咳嗽会缓解。
科学护理,助力患儿康复
(一)营造良好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至关重要,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15~30分钟,降低室内病菌浓度。同时,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维持在50%~60%,这样的温湿度环境能让患儿感觉舒适,利于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减少刺激。此外,要确保室内安静整洁,让孩子能充分休息,避免过多人员探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二)精心饮食照料
肺炎患儿通常食欲不佳,因此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孩子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鼓励孩子多饮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三)密切观察病情
家长要时刻留意孩子的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给予退烧药,并配合物理降温,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若发现孩子呼吸急促(不同年龄段呼吸急促标准不同,如2个月以下婴儿每分钟呼吸超过60次,2~12个月婴儿每分钟呼吸超过50次,1~5岁儿童每分钟呼吸超过40次)、呼吸困难(如鼻翼扇动、三凹征、口唇发绀等),应立即就医。同时,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若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哭闹不止等异常,也要及时告知医生。
(四)促进痰液排出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可经常变换体位,如定时翻身,每2~3小时一次,利于肺部血液循环,促进痰液松动。稍大一些的孩子,可鼓励其进行有效咳嗽,即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用力咳出痰液。若痰液黏稠,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雾化吸入治疗,雾化后及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五)按时按量用药
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不同类型的肺炎,治疗药物和疗程各不相同。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腹泻、皮疹、恶心、呕吐等,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小儿肺炎虽常见,但只要家长走出认知误区,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能帮助孩子尽快战胜疾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