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水肿总反复?中医“发汗 利水 温阳”分型论治指南
2025-07-25 00:00:00
作者:周刊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肾病科

针对慢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施治与日常调护。水肿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慢性肾病、心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等。中医认为,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需遵循“发汗解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三大原则,结合分型论治,方能延缓症状,减少反复发作。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解析水肿的分型、治疗方剂及日常调护方法。

一、水肿的中医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失调

1. 核心病机

《黄帝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肿的发生与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直接相关。

肺失宣降:外感风邪或水湿内停,肺气不宣,水液输布障碍,出现眼睑、面部浮肿。

脾失健运: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气,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表现为四肢沉重、腹胀。

肾失开阖:久病伤肾,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液潴留,出现下肢水肿、腰膝冷痛。

2. 现代医学关联

慢性肾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

心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液生成增多。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黏液性水肿。

二、分型论治:发汗、利水、温阳三大法则

1. 风水相搏证(急性发作期)——发汗解表,宣肺利水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迅速蔓延至全身,伴发热、恶寒、咳嗽、舌苔薄白。

病机:外感风邪,肺失宣降,水液输布失常。

治疗原则:发汗解表,宣肺利水。

代表方剂: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组方:麻黄6g、石膏15g、生姜9g、甘草3g、大枣5枚、白术10g。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利水;石膏清热;白术健脾燥湿。

加减:

风寒重者:加荆芥10g、防风10g,增强解表之力。

咳嗽明显者:加杏仁10g、前胡10g,止咳化痰。

2. 脾虚湿盛证(慢性迁延期)——健脾利水,燥湿化痰

临床表现: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伴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

病机: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

治疗原则:健脾利水,燥湿化痰。

代表方剂:五苓散(《伤寒论》)合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苓散组方:猪苓10g、泽泻15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6g。

参苓白术散组方: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山药15g、扁豆10g、薏苡仁15g。

方解: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燥湿止泻。

加减:

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0g、陈皮10g,行气消胀。

便溏严重者:加煨肉豆蔻10g、诃子10g,涩肠止泻。

三、日常调护:饮食、运动、情志三管齐下

1. 饮食调护

风水相搏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食冬瓜、赤小豆、薏苡仁等利水食物。

脾虚湿盛证:忌生冷、甜食,多食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物。

肾阳衰微证:限制盐摄入(每日<3g),多食羊肉、核桃、韭菜等温阳食物。

食疗方:

冬瓜薏米汤:冬瓜200g、薏苡仁30g,煮汤饮用,利水消肿。

山药莲子粥:山药50g、莲子20g、粳米100g,煮粥食用,健脾益肾。

2. 运动调护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促进气血循环,避免久坐久卧。

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式:每日练习10分钟,调理三焦气机,改善水肿。

3. 情志调护

避免焦虑: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音乐疗法:聆听《胡笳十八拍》《高山流水》等古筝曲,疏肝理气。

四、中西医结合:协同治疗,提高疗效

  1. 西医治疗基础:

 慢性肾病:控制血压、血糖,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

心功能不全:强心药(如地高辛)、利尿剂。

  2. 中医治疗优势:

改善症状(如乏力、腹胀),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

  3. 定期复查:

每3个月查尿常规、血肌酐、白蛋白。

每年做心脏超声、肾脏超声,评估结构变化。

结语

水肿的治疗需“辨证分型,精准施治”,通过发汗、利水、温阳三大法则,结合饮食、运动、情志调护,可有效缓解病情,避免病情反复。记住:中医不是水肿的替代治疗,而是体质的调养师。愿患者科学调理,远离水肿困扰!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