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张先生的右眼突然出现眼前大量小黑影飘动,下方有黑影蒙住视野,造成前方下半部视野缺损,而且遮挡的黑影越来越大。张先生很恐惧,马上到医院眼科进行检查,诊断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要立即手术治疗。术后,张先生被告知需要保持面部向下的体位来促进治疗效果。张先生就很疑惑:为什么需要这样面部向下的体位?这种体位需要维持多久?
什么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指由于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上有破洞),液体进入裂孔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分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展很快,有可能在几天内视网膜就会全部脱离而造成失明,所以需要立即手术治疗,越早手术,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越小,效果越好。手术是治疗该疾病唯一的有效方法。
治疗方法
目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有两类:1.巩膜扣带术(俗称外路手术):通过眼球外面的巩膜冷冻加硅胶垫压的方式封闭裂孔,达到治疗目的,一般适合比较轻的病例。2.玻璃体切割术(俗称内路手术):通过眼球内玻璃体切割后激光封闭裂孔,然后在眼内填充气体或硅油,顶压视网膜贴向眼球壁,达到视网膜复位的目的。这类手术适合比较重的病例。
填充物的物理特性
玻璃体切割术中,医生根据疾病轻重常向眼内注入气体(如无菌空气、惰性气体)或硅油,以封闭裂孔并帮助视网膜复位。这些物质的密度比眼内液体低,会自然上浮。俯卧位时,填充物会向上顶压视网膜裂孔,阻止液体再次进入视网膜下,并且可以顶压视网膜贴合眼球壁,确保视网膜复位。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要求患者保持俯卧位(趴着睡),主要是针对在玻璃体切割术(内路手术)中眼内填充了气体或硅油的病人。
裂孔位置决定体位
如果裂孔位于视网膜后极部(如黄斑区),俯卧位能使填充物有效顶压该区域。若裂孔位于上方,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姿势,如稍微抬高头部,而非完全俯卧。如果裂孔位于下方,患者更需要俯卧,甚至头顶比下巴位置低,这样才能保证下方的裂孔被完全顶压住。
俯卧位可以防止并发症
应避免填充物接触晶状体,因为气体和硅油接触晶状体会加速白内障的形成。错误的体位(如仰卧)可能导致填充物移位,影响视网膜复位效果,也可能引起高眼压导致青光眼。
标准的俯卧位
患者额部需放在趴睡枕的弯部,面部放在空心的位置,不能压迫到眼睛,下颌尽量靠近胸骨,面部应始终与地面平行。
俯卧位持续时间
气体填充:消毒空气在眼内存留时间大概一周,一周后消毒空气会自动吸收,所以填充消毒空气的病例只需要俯卧一周。惰性气体眼内存留时间大概两周到一个月,所以填充惰性气体的病例通常需保持俯卧位两周到一个月。硅油填充:硅油在眼内不会吸收,根据具体情况需要一到三个月再次手术取出,硅油眼的病例至少需要俯卧一个月。
如何减轻俯卧不适
使用专用俯卧枕或“U”型颈枕支撑头部,也可以采用头部位置带孔的按摩床。也可交替采用坐姿低头位、侧卧位(根据裂孔位置调整),每天俯卧位时间不少于18小时。患者可以根据各种体位的舒适度自行调整维持时间,一般每半个小时更换一种体位。在保持头部不动的情况下适当活动四肢;按摩颈部让肌肉放松;热敷可加快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在双肩、胸部垫小软枕;通过交替采用卧位和坐位的方式来缓解肌肉疲劳。在站立及行走时患者应使用一定辅具支撑,防止跌倒。
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气体填充患者在气体未完全吸收前严禁乘坐飞机或前往高海拔地区,以防眼压升高。定期遵医嘱复查,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
总之,俯卧位是术后恢复的关键措施,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以确保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