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说说血培养检验的那些事儿
2025-07-29 00:00:00
作者:舒荣春
作者单位:乐山市中医医院 骨伤科

虽然目前在临床中有许多的检验项目、影像检查用于辅助临床的各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观察,但血培养能够获得准确具体的病原菌以及能进行多数常见菌的药敏结果仍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和治疗的重要依据。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系统所引发的全身性感染过程,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症,甚至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5)等严重后果。

一、采集指征

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时,可考虑采集血培养:(1)体温>38℃或<36℃(2)寒战;(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4)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32mmHg);(5)心率>90次/分钟(6)皮肤黏膜出血;(7)昏迷;(8)血压降低;(9)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

二、采集量

成人或体重40kg以上人群采集量一般每瓶8~10 ml或15-20ml/部位,对于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低于4kg的儿童患者,一次采集0.5~1ml,不必采集两套,对于1-6岁儿童每年龄增加1岁,增加1ml计算采血量,如3岁儿童,2个部位共采集3ml,每个部位各采集1.5ml;对于体重在15~40kg的儿童,共采血10^20ml,每个部位采集5-10ml。

三、采集套数

成人每次应采集2套~3套,每套从不同穿刺点进行采集,通常2d~5d内无需重复采集。如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重复采集多套。儿童通常仅采集需氧瓶,但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有其母产褥期患腹膜炎,或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和体症、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

四、注意事项:

(1)建议使用注射器或蝶形针采血,按照瓶上的刻度线采集到推荐的血量,血量禁止过少或过多,当每瓶血液少于5ml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微生物生长延迟,当每瓶超过10ml时,可能会因为白细胞产生了大量的本底CO2,而造成培养假阳性。

(2)采集者在采集前进行手卫生消毒,并且佩戴适当大小的一次性手套或无菌手套。去除血培养瓶上的塑料帽,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顶部塑胶塞,自然干燥60 s;再对拟采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可根据患者的年龄、过敏史等选用碘伏、≥2g/L氯已定-乙醇(70%)溶液、70%~80%乙醇溶液、70%异丙醇等消毒剂。消毒擦拭方法、时间和等待干燥的时间严格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建议成人皮肤消毒面积直径为6~7cm。

(3)使用注射器采集血液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如果采血量充足,先注人厌氧瓶,再注入需氧瓶;如果抽血量少于推荐的血量,应优先保证需氧瓶的血量达到8ml,剩余的血液接种到厌氧瓶。使用蝶形针采血,采集过程中应保持培养瓶直立放置,位置低于患者手臂,先注人需氧瓶,再注人厌氧瓶。血液注人血培养瓶后,立即轻轻上下颠倒几次混匀,以防血液凝固。穿刺采集第2套血培养标本时应更换注射器针头或蝶形针。

(4)血培养标本在采集后2h内(最迟不超过4h)送至实验室,室温(20~25℃)运送,运送条件须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如果运送延迟,应置于室温(20~25℃)保存,切勿冷藏或冷冻。

五、结果报告

血培养目前绝大多数使用自动化仪器培养,在48小时内能检测出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病原菌,但少数的细菌及真菌可能需要72h甚至更长的培养周期才能检出,绝大多数的病原菌会在自动化仪器5天的培养周期中被检出,因此血培养阴性报告一般情况下也会在5天左右发出。有少数营养需求极高生长周期十分长的病原微生物如:布鲁菌、真菌、结核杆菌5天至21天甚至更久才能检出,针对这种情况就需临床医生结合临床与检验科医生沟通后单独进行处理。那么阴性结果是代表真的没有血流感染吗?其实不是的,很大一部分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是不能通过现在的血培养获得阳性结果的。除此之外,如果在标本采集前已经使用抗生素,或者采集时机把握不准确同样会获得假阴性结果。

以上关于血培养检验的知识,希望能够为广大朋友提供一定参考,使更多人认识到血培养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理解和配合医护人员做好血培养检验,早日明确病情,早日治疗,早日康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