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康复之路:老年骨科护理攻略
2025-07-17 00:00:00
作者:​邢菁慧
作者单位:三亚市人民医院 骨科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骨科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见如髋部骨折、腰椎压缩骨折、膝关节炎、骨质疏松、脊柱退行性病变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独立性。

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基础疾病多、恢复能力弱,骨科疾病治疗后的康复护理显得尤为关键。科学规范的护理不仅能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还能帮助他们重建信心,重返生活。

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讲老年骨科康复护理的实用攻略,让康复之路走得更稳、更顺畅。

老年骨科患者常见护理问题

老年骨科患者往往面临以下护理困境:活动能力受限,容易发生压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服药多,容易药物不良反应或用药错误;术后伤口恢复慢,易感染;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高;孤独焦虑,缺乏自信,心理康复滞后。因此,康复护理需是兼顾身体、心理、饮食、运动和生活照护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

老年骨科康复护理核心要点

1.防压疮护理。术后或长期卧床者,应特别注意压疮预防: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必要时使用防压疮气垫床;保持床单平整、干燥,避免褶皱与潮湿;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擦拭;按摩骨突处(骶尾部、足跟、髋部),促进血液循环;营养充足,蛋白质摄入充足,有助皮肤修复。

2.术后伤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按医嘱换药;观察切口有无渗液、红肿、发热等感染迹象;防止患者无意识抓挠伤口;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促进呼吸功能。长期卧床、使用术后镇痛药易导致呼吸变浅,增加肺部感染风险。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咳嗽排痰训练;适当抬高床头角度;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或拍背排痰;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防止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术后早期活动(如床上踝泵运动、足背屈伸运动);必要时使用下肢弹力袜、间歇性压力泵;按需使用抗凝药物,遵医嘱服用;避免下肢长期压迫。

5.疼痛管理。骨科患者多伴有术后或慢性骨关节疼痛,影响恢复:合理使用镇痛药物,遵医嘱口服或静脉给药;辅以非药物方法,如热敷、理疗、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等;指导家属理解疼痛,避免患者因忍痛不动影响康复。

康复期运动与功能训练

康复运动能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提高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1.早期床上锻炼。术后48小时内开始床上活动:踝泵运动:踝关节屈伸、旋转;四肢伸展、抬高、握拳松拳;进行腰背部轻微抬起、床上翻身等训练。

2.坐起与床边活动。病情稳定后:扶助患者床上坐起;慢慢过渡到床边坐立,进行扶行练习;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进行循序渐进的负重训练。

3.恢复期康复锻炼。病情好转后可进行:简单步行、上下楼梯训练;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水中康复运动,有助于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事项:康复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并随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防止跌倒。

饮食与营养调养

良好的营养是康复的基础。高蛋白:瘦肉、鸡蛋、奶制品、大豆;高钙饮食:牛奶、虾皮、芝麻、深绿色蔬菜;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的食物,有助于骨骼修复;保证水分摄入,预防便秘;如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病,饮食需个体化调整。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易因疾病、卧床、疼痛而焦虑、抑郁:主动倾听,耐心疏导情绪;鼓励参与康复活动,增强自理信心;创造愉快温馨的护理环境;鼓励家属陪伴、视频聊天,缓解孤独感;必要时请专业心理师介入以提供支持。

出院康复指导

教授正确使用拐杖、助行器的方法;定期复查骨折愈合情况及骨密度;居家防跌倒环境改造:去除地面杂物、安装扶手、防滑垫;按医嘱服药、补钙、维生素D;建议坚持康复锻炼,控制基础病。

老年骨科患者康复护理不仅是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更关乎生命质量和精神状态。科学护理、规范康复、心理支持缺一不可。

只要护理得当、康复科学、患者积极配合,绝大多数老年骨科患者都能重拾生活信心,重新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

康复之路虽漫长,但细致护理与耐心陪伴定能护老人行稳致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