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与环境的改变,肺部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等病症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在这背后,存在着诸多 “隐形推手”,它们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肺部健康。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是预防肺病的关键。
空气污染:看不见的肺部“杀手”
雾霾的危害。雾霾中的主要成分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因其粒径小,能轻松穿过鼻腔和咽喉,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这些微小颗粒表面吸附着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中,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还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PM2.5浓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肺癌死亡率会上升8%-15%。例如,在雾霾高发的北方城市,冬季因呼吸道疾病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
室内污染。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以及厨房油烟、二手烟,同样是肺部健康的大敌。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会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降低肺部的免疫功能;厨房油烟中含有丙烯醛等致癌物,中式烹饪习惯产生的大量油烟,使我国女性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即便不吸烟的女性,因长期暴露在油烟环境中,患肺癌风险也显著增加。
不良生活习惯:自毁肺部的“加速器”
吸烟与二手烟。吸烟是导致肺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香烟燃烧时产生的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7000多种化学物质,会直接损伤肺部细胞。焦油会附着在呼吸道和肺泡表面,破坏纤毛的清洁功能,使痰液排出受阻;尼古丁则会使血管收缩,减少肺部血液供应。长期吸烟,极易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严重疾病。据统计,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二手烟同样危害巨大,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甚至高于主流烟,被动吸烟者患肺病的风险也大幅增加。
缺乏运动。现代生活中,人们久坐不动的时间增多,缺乏运动导致心肺功能下降。适当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活量,促进肺部血液循环,帮助排出肺部杂质。长期缺乏运动,肺部的自我清洁和修复能力减弱,更易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
过敏与感染:肺部健康的 “不稳定因素”
过敏原刺激。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是诱发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肺炎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当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到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过度反应,释放组胺等物质,引起支气管痉挛、气道炎症,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例如,春季花粉季,许多过敏性哮喘患者病情会加重,频繁发作。
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引发的呼吸道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或反复感染,会破坏肺部组织,增加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病概率。儿童时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能影响肺部的正常发育,为成年后肺部疾病埋下隐患。此外,感染还可能诱发原有肺部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感染后,症状会明显加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职业暴露:特定人群的 “肺部危机”
一些职业人群长期暴露在有害环境中,面临更高的肺病风险。煤矿工人吸入的煤尘会在肺部沉积,引发煤工尘肺;纺织厂工人接触的棉尘,可能导致棉尘病;油漆工、装修工人接触的苯、甲醛等化学物质,也会对肺部造成损伤。据统计,我国尘肺病患者中,90%以上为职业暴露所致。
肺病高发的背后,是雾霾、吸烟、过敏等多种 “隐形推手” 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抵御雾霾、戒烟限酒、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运动等,才能有效保护肺部健康,远离肺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