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鼻出血是一种常见又让人措手不及的小状况。无论是因天气干燥、用力擤鼻,还是外伤引起,许多人面对流鼻血往往手忙脚乱,甚至采取错误方法处理,反而加重出血。正确掌握应对鼻出血的简单技巧,不仅能有效止血,还能预防潜在风险。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鼻出血的常见原因及规范处理步骤,帮助读者在关键时刻从容应对。
鼻出血的常见原因及误区识别
鼻出血,又称鼻衄,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耳鼻喉问题之一,尤其在干燥季节、气候突变或儿童与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鼻腔黏膜血管破裂。人体鼻腔前部有一处血管丰富的区域,称为“李氏区”,它表浅而脆弱,极易在受到刺激或外力后破裂出血。例如,用力擤鼻、挖鼻、鼻腔过敏、感冒引起的鼻腔干燥发炎,都是引起鼻出血的常见诱因。此外,环境因素如空气干燥、室内温度过高也会造成鼻腔黏膜干裂,增加出血风险。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或某些抗凝药物的使用也可能成为鼻出血的重要诱因,甚至暗示潜在的健康隐患。
尽管鼻出血常见,但公众对其处理方法普遍存在误区,错误操作不仅不能止血,反而可能使出血加重,甚至诱发其他问题。最常见的错误做法之一是仰头止血。许多人在鼻出血时习惯性仰头,认为这样可以阻止血液流出,实则不然。仰头会使血液倒流至咽喉,容易误吞甚至误吸入气管,导致恶心、呛咳或呼吸道刺激。另一种常见误区是使用纸巾团塞住鼻孔。虽然这种做法能短暂止血,但纸巾可能刺激鼻腔,黏附在创面上,取出时容易再次撕裂血管,引起反复出血。部分人会使用冷毛巾捂头或敷前额,虽不一定有害,但并非止血的核心措施,往往徒劳无功。
认识这些出血原因与处理误区,有助于公众在面对鼻出血时不再手忙脚乱,而是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初步应对。尤其对于家有儿童或老年人的家庭,了解常见诱因和错误做法,有助于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如保持室内湿度、教育孩子避免抠鼻等。更重要的是,一旦鼻出血频繁发生或伴随头痛、视力模糊等异常症状,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高血压、鼻腔肿物、血液疾病等潜在风险。
科学规范的止血方法与应急处理步骤
当鼻出血发生时,采取正确的止血方法至关重要。首要步骤是保持冷静,并迅速调整体位。应让出血者取坐位,身体略微前倾,避免仰头或平躺,以防血液倒流至咽喉引发不适。随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鼻中部软骨区域——即鼻子的下半部,通常持续5至10分钟。这一部位覆盖“李氏区”,是大多数鼻出血的来源,正确压迫可有效帮助止血。
止血期间应避免说话、吞咽、咳嗽或擤鼻,这些动作会扰动鼻腔内形成的血凝块,延长出血时间或造成再次出血。若10分钟后仍未止血,可重复压迫一次,再持续5至10分钟;若依然无法止血,或出血量大、流血呈喷射状,需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在就医前,保持头前倾、继续压迫鼻翼,并带好近期服药记录,尤其是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的使用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快速评估病情。
除了止血方法,鼻出血后的恢复和观察也同样重要。止血后至少在24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用力擤鼻、进食辛辣热食或饮酒,以免血管扩张再次出血。如鼻腔干燥是诱因之一,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雾保持鼻腔湿润,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油类鼻腔护肤剂。此外,对于反复出血者,应关注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慢性炎症、鼻腔肿物等结构性问题,建议接受耳鼻喉专科检查。若合并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病,也需在内科医生指导下控制原发病。
鼻出血虽常见,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不适甚至掩盖潜在健康问题。掌握科学规范的止血方法,避免常见误区,对于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保障个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正确的体位调整、适当的压迫止血和必要的后续观察,我们不仅能有效应对突发情况,还能增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意识。尤其在干燥季节和高风险人群中,更应做好预防与管理。科学应对,从“止血”这一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