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开颅手术,许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电影里惊心动魄的场景:无影灯下,医生用手术刀切开头皮,大脑暴露在空气中……这种画面往往让人不寒而栗。事实上,现代医学技术已经让开颅手术变得相对安全可控。对于患有脑肿瘤、脑血管疾病或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来说,开颅手术可能是挽救生命或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开颅手术
开颅手术并非随意进行,只有当药物或其他非手术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医生才会考虑这种治疗方式。常见的开颅手术适应症包括:
脑肿瘤
良性或恶性肿瘤压迫脑组织,导致头痛、癫痫或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或减轻压迫,部分患者术后需结合放疗或化疗。
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高血压或动脉瘤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需手术清除血肿。
脑梗:大面积脑梗死可能引发脑水肿,需去骨瓣减压以挽救生命。
脑血管畸形:异常血管团可能破裂出血,手术可切除或栓塞畸形血管。
严重颅脑损伤
头部外伤导致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需手术清除血肿或修复受损组织。
功能神经外科手术
如癫痫灶切除术、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术等,通过手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注意:医生会通过CT、MRI等影像检查评估病变位置和范围,结合患者全身状况决定是否手术。
二、开颅手术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术前准备
全面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肺功能评估等,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
影像定位:通过CT或MRI确定病变位置,并在头皮上标记手术切口。
麻醉:全身麻醉是开颅手术的标准方式,患者全程无意识。
手术操作
切开头皮:医生会在标记处切开头皮,分离肌肉,暴露颅骨。
打开颅骨:用电钻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再用铣刀切开骨瓣(约5-10厘米大小),掀开骨瓣以暴露硬脑膜。
切开硬脑膜:硬脑膜是保护大脑的坚韧膜层,医生会小心切开它,进入脑组织。
处理病变:如果是肿瘤,医生会尽可能切除肿瘤,同时保护正常脑组织;如果是出血,需清除血肿并止血;如果是血管畸形,可能需夹闭或切除异常血管。
缝合硬脑膜:用特殊缝线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
复位颅骨:将骨瓣放回原位,用钛钉或钛板固定。
缝合头皮: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通常无需拆线。
术后处理
患者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ICU)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术后可能需放置引流管排出脑内积液,通常1-3天后拔除。
三、开颅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大幅降低手术风险,但开颅手术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患者和家属需提前了解:
出血:手术中或术后可能再次出血,严重时需二次手术止血。
感染:头皮、颅骨或脑组织可能感染,需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可能需移除骨瓣。
脑水肿:手术刺激可能导致脑组织肿胀,需药物(如甘露醇)或脱水治疗。
神经功能障碍:取决于病变位置,可能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损伤(如肢体无力、语言障碍)。
癫痫: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癫痫,需长期服药预防。
关键提示:医生会在术前详细告知风险,并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以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
四、术后恢复需要注意什么
早期监护:术后1-2周需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警惕脑水肿或再出血。
伤口护理:保持头皮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碰撞伤口。
康复训练:若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需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如理疗、语言训练)。
心理支持:手术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冲击,家属需给予耐心陪伴,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需复查CT或MRI,评估恢复情况。
结语
开颅手术确实是一项复杂且高风险的医疗操作,但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麻醉管理的进步,其安全性和成功率已显著提高。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正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团队,并严格遵循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如果您的医生建议开颅手术,请不要因恐惧而拒绝——在许多情况下,手术是治愈疾病或挽救生命的唯一希望。医学的进步正让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希望本文能帮助您科学认识开颅手术,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