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从“小石头”到“大麻烦” 你了解多少
2025-08-08 00:00:00
作者:​李雅
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胆囊,这个藏在人体右上腹的梨形小器官,默默地储存和浓缩着肝脏分泌的胆汁,帮助我们消化脂肪。然而,当一些“不速之客”--胆囊结石悄然出现,原本平静的消化“工作”就会被打破。这些看似小小的“石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会带来哪些“大麻烦”?让我们一起揭开胆囊结石的神秘面纱。

胆囊结石从何而来

胆囊结石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胆汁成分的改变是结石形成的关键。胆汁主要由胆固醇、胆色素、磷脂和胆汁酸盐等组成,当这些成分的比例失调,比如胆固醇含量过高,就可能析出结品,逐渐聚合成结石。肥胖人群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从而增加结石风险;长期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升高,促使结石形成;而不吃早餐的人,胆囊不能及时排空,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胆汁浓缩,也容易形成结石。

此外,某些疾病也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排空延迟,容易淤积形成结石;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受损,胆汁分泌和代谢出现异常,也会增加结石的发病概率。

不可忽视的身体“警报”

很多人认为,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不用在意,其实这种想法十分危险。胆囊结石的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有些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类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但一旦结石移动,堵塞胆囊管或胆管,就会引发剧烈疼痛,典型的症状是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疼痛可能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就是胆绞痛发作。

如果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还可能引发胆囊炎。患者除了腹痛加剧外,还会出现发热、寒战,甚至黄疸等症状。此时,胆囊处于炎症状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胆囊穿孔、坏疽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小石头”会带来“大麻烦’

胆囊结石如果放任不管,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反复的炎症刺激会使胆囊壁增厚、纤维化,逐渐失去正常功能,导致胆囊萎缩,无法发挥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影响食物消化。而且,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还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胆囊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此外,结石还有可能从胆囊进入胆管,引发胆管结石。胆管结石会堵塞胆管,造成胆汁排出受阻,引发黄疸,还可能诱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出现高热、腹痛、黄疸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感染性休克,后果不堪设想。

日常护理,防患于未然

对于已经发现胆囊结石的患者,日常护理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三低一高”原则,即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高膳食纤维。减少动物内脏、蛋黄、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如菠菜、苹果、燕麦等。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用餐,尤其要重视早餐,促进胆汁正常排空。

适当运动也必不可少。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控制体重促进脂肪代谢,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肥胖患者更应积极减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要注意观察身体症状。如果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也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检测结石大小、数量及胆囊的变化。

胆囊结石虽小,但危害不容小觑。了解它的成因、症状和危害,做好日常护理,才能避免“小石头”变成“大麻烦”。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胆囊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胆囊这个“消化助手”始终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