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是高发地区之一。慢性乙肝若控制不当,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因此,了解慢性乙肝的预防措施和患者的家庭护理要点,对减少疾病传播、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一、慢性乙肝的预防措施
(一)接种乙肝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在12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完成全程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0%以上。
对于未接种过疫苗或接种史不详的人群,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家属、长期接受透析治疗者等高危人群,应及时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若抗体阴性或滴度不足(<10mIU/mL),需补种疫苗,直至产生有效抗体。
(二)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病毒入侵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等)不会传播病毒。针对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包括:
1、血液传播预防: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针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不规范的纹身、纹眉、穿耳洞等操作可能传播病毒,需选择正规机构;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时,需通过正规医疗机构,确保血液来源安全。
2、母婴传播预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需在孕期进行病毒载量检测。若病毒载量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于妊娠中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新生儿出生后除接种乙肝疫苗外,还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一步阻断传播。
3、性接触传播预防:与乙肝患者发生性接触时,需使用安全套,降低感染风险;性伴侣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直至产生保护性抗体。
二、慢性乙肝患者的家庭护理要点
(一)规范用药,定期复查
慢性乙肝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和干扰素。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换药或增减剂量,否则可能导致病毒耐药、病情反弹。
定期复查是监测病情变化的关键。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乙肝五项、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AFP),以便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情况,尽早调整治疗方案。
(二)合理饮食,保护肝脏
饮食调理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肝脏修复至关重要。患者应遵循“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原则:
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鸡蛋、豆制品等,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可减轻肝脏炎症;
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防止脂肪肝加重肝脏负担;
严格戒酒,酒精进入人体后需经肝脏代谢,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加重肝损伤。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肝脏消化负担。
(三)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慢性乙肝患者需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8小时,避免熬夜。熬夜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和修复功能,加重肝脏损伤。
适度运动可增强体质、改善肝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患者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3-5次,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若运动后出现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运动。
(四)家庭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虽然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但家庭中仍需注意以下防护措施:
患者的个人用品(牙刷、剃须刀、毛巾等)应单独存放和使用,避免与家人共用;
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如伤口敷料、呕吐物等)需及时消毒处理,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
家人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配偶和子女,接种后定期检测抗体滴度,确保体内有足够的保护性抗体。
慢性乙肝的预防需要全社会的重视,而家庭护理则是患者长期管理病情的核心。通过科学预防、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不仅能有效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还能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