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卫健联播
热点排行
防晒霜涂了等于白涂?90%的人都做错了
2025-07-18 11:07:30
作者:成吉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明明涂了防晒,怎么还是晒黑了?”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出门前精心涂抹了高倍防晒霜,为啥回家依然难逃晒黑、泛红甚至脱皮的厄运?或许并非防晒产品无效,而是你的使用方法存在误区。今天,将从医学角度为你揭示科学防晒的真相,带你避开“无效防晒”的陷阱。

用量不够,效果打折

实际涂抹量不足标准量的1/3~1/2,会导致实际防护效果远低于产品标称的SPF值。

标准用量:

面部:需1元硬币大小(约1g)才能达到全面有效覆盖。

颈部:单独使用1枚硬币大小的量(颈部皮肤薄,更易受光老化影响)。

覆盖全面,不留死角

除了脸,这些易被忽略的部位同样需要防晒霜的保护:

颈部、胸口:穿低领衣物时,颈部肌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不防晒易导致色斑、加速衰老,颈纹也会因光损伤而加重。

手臂、手背:作为“阳光直射区”,若不做好防护,晒黑、晒老速度翻倍,还可能滋生晒斑。

耳朵、发际线:耳朵常被忽略,易出现晒红、晒伤;发际线处若涂抹不足,会导致脸部与额头肤色分层,既不美观又损伤肌肤。

及时补涂,维持防护

防晒绝非“一劳永逸”,及时补涂是维持有效防护的关键!

户外高强度暴晒:汗液、海水会破坏防晒膜,需每2小时补涂1次。

室内/日常通勤:普通玻璃能阻隔大部分UVB(晒伤紫外线),但导致光老化的UVA仍可穿透。长期靠窗位置暴露会积累光损伤,加速皮肤衰老。建议每4-5小时补涂一次。

选对产品,“真”防晒才有效

敏感肌/医美后:首选纯物理(矿物)防晒

推荐二氧化钛+氧化锌复配配方(经《化妆品原料安全指南》认证),以“反射紫外线”的方式防护,不被皮肤吸收,适合激光术后、玫瑰痤疮等敏感肤质。注意避开酒精、香精等刺激性成分。

油皮/通勤族:可选化学防晒或物化结合防晒。

化学防晒剂(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奥克立林)质地轻薄、成膜快,适合日常使用。

避坑成分:对于敏感肌、孕妇及儿童,建议避开争议性成分如二苯酮-3(可能致敏、有潜在干扰内分泌风险)、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部分研究提示对儿童需谨慎),选择前务必查看成分表。

晒后修复:分段处理

晒后0-6小时(镇静期):冷水湿敷(20-30℃)降温,忌冰敷防冻伤;薄层、多次涂抹芦荟胶/含马齿苋的修复凝胶。

晒后1-3天(修复期):使用含神经酰胺+积雪草的精华;避免酒精、酸类等刺激性成分。

晒后7天+(美白期):注意防晒避光,可考虑使用温和的美白产品(如含稳定型VC衍生物、烟酰胺、传明酸等),此时勿用去角质产品。

注意:若晒后出现水疱伴脓液、发热呕吐、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特殊人群防晒

婴幼儿:

6月龄以下避免直晒,3岁前首选物理遮挡(如遮阳帽、防晒衣)。

注意:慎用喷雾防晒,防止吸入风险。

孕妇:

选择纯物理防晒霜(含氧化锌/二氧化钛)

注意:避开二苯酮-3等化学添加剂。

敏感肌:

具有UPF值的“械字号”防晒口罩/面罩和无酒精防晒霜搭配使用。

注意:使用产品前先在耳后测试24小时,无不良反应后再全脸使用。

防晒疑惑大扫除

问:阴雨天/冬季无需防晒?

答:云层最多只能挡掉20%的紫外线,穿透力极强的UVA仍可直达皮肤。阴天、冬季同样需要涂抹防晒霜。

问:坐在车里就不用担心晒伤了?

答:汽车挡风玻璃能有效阻隔绝大多数(>99%)UVA和UVB,但汽车侧窗和后窗对导致晒老和皮肤癌的UVA阻隔效果较差。

问:待在室内靠窗很安全,完全不用防晒?

答:普通玻璃虽能阻挡UVB,但UVA可轻松穿透。靠窗久坐10分钟积累的光损伤也不容小觑,室内防晒同样重要。

问:皮肤黑的人天生不怕晒?

答:深肤色虽不易晒伤,但紫外线引发的光老化皱纹、色斑和皮肤癌风险与肤色无关,任何人都需全面防护。

问:儿童无需特别防晒?

答:童年期晒伤是成年后患皮肤癌(尤其是黑色素瘤)的危险因素,童年防晒不足者成年后风险更高。防晒是一生的必修课,并非成人专属。

防晒这件事,细节决定成败。精准的用量、全面的覆盖、及时的补涂、正确的产品选择以及科学的晒后修复环环相扣。别再让“无效防晒”成为你晒黑、晒伤,甚至加速衰老的元凶。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一起掌握科学防晒技巧,这个夏天,让我们告别变黑、变老的困扰。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