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卫健联播
热点排行
中医教你 三伏天如何健康养生
2025-07-30 00:00:00
作者:杨超群
作者单位:峨眉山市中医医院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 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温度最高、阳气最盛、湿气最重的阶段。按我国农历气候规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是温煦脾胃及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湿邪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三伏天”是防病、治病的最佳时机

三伏天为夏季最热之时,夏为火,火性炎上,燥热会使气血壅滞于上而出现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每年三伏天阳气正旺时,遵循三伏天养生原则和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非药物疗法可以平调人体阴阳、增强体质。

三伏养生核心原则 

防暑不贪凉:空调使用温度≥26℃,避免直吹颈肩腰腹,每隔2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

饮食忌冰:冰饮、冰西瓜易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腹痛;建议饮用温水、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3颗煮水)或常温绿豆汤。

祛湿兼顾健脾:湿热体质应多吃苦瓜、冬瓜、赤小豆,喝荷叶茶;虚寒体质应用山药、芡实、姜片煮粥,避免生薏米(可炒制后使用)。

运动“温和少汗”: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选择清晨/傍晚散步、八段锦或太极拳;遵循“70%原则”,运动时长和强度减至日常70%。

根据三伏气候特点调整 

初伏:清内热、护脾胃。可食用冬瓜薏米汤;小米粥;晨起喝姜枣茶驱空调寒气;按揉足三里穴。

中伏:排湿毒、防暑湿。可食用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煮水);山药莲子汤;避免冰镇水果。

末伏:补气阴、防秋燥。可食用黄芪枸杞茶;五红汤(红枣+红豆+花生+枸杞+红糖);晒背补阳(早9点前/晚5点后,≤30分钟)。 

注意:今年“末伏”遇“秋老虎”(立秋后仍湿热),需持续祛湿至处暑,三豆饮可延长饮用。

常见误区与科学替代 

误区一:暴汗排毒。高温剧烈运动易引发热射病、心脑血管意外。

科学替代:选择温和运动,运动后喝常温乌梅汤补水,忌立即冲凉。

误区二:盲目晒背。中午暴晒致皮肤光老化,阴虚体质者易上火、失眠。

科学替代:晒背选早晨/傍晚,隔着薄衣,时长≤30分钟,晒后喝米汤滋阴。

误区三:红豆薏米万能祛湿。薏米性寒,脾胃虚寒者加重湿滞。

科学替代:虚寒体质改用炒薏米或茯苓;痰湿体质用陈皮+山楂煮水。

误区四:蔬果代餐。 营养失衡削弱脾胃功能,导致“苦夏”乏力。

科学替代:适量摄入瘦肉、鸡蛋、豆制品,搭配瓜类蔬菜。

误区五:熬夜“养阴”。23点后入睡阻碍阳气生发,加剧心火亢盛。

科学替代:睡“子午觉”(23点前入睡+午休30分钟),睡前温水泡脚按涌泉穴。

哪些人适合“三伏天”调理、治疗?

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易感冒、乏力、失眠等亚健康人群;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用“冬病夏治”的方法连续治疗三年以上,能明显改善症状,减少复发。冬病夏治的传统方法很多,以穴位贴敷、穴位埋线、循经闪罐最为常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