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卫健联播
热点排行
30多年“怪病”终得解 六旬阿姨告别“疼痛岁月”
2025-08-04 00:00:00
作者:
作者单位:

本报记者 冯若冰

“最疼的时候,我都想跳楼算了。”62岁的祝阿姨(化名)回忆起过去30年被鼻腔根部疼痛折磨的日子,依旧心有余悸。从她28岁起,这种莫名的疼痛就如影随形,让她苦不堪言。

近日,在四川泰康医院神经外科,祝阿姨接受了手术治疗,如今已经康复出院,彻底告别了这段“痛不欲生”的岁月。

疼痛相伴三十载  止痛药成 “续命粮”

疼痛,是一场孤独的战斗,而祝阿姨这场仗一打就是30年。多年来,鼻腔内的疼痛反复发作,为了缓解痛苦,她长期依赖止痛药,甚至对多数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近一年,她只能依赖某款止痛药,只要超过24小时不用药,疼痛就会发作。但该药的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导致祝阿姨的血小板值低至70×10⁹/L(正常值为100-300×10⁹/L),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这些年,祝阿姨多次辗转求医,尝试过鼻腔内手术和神经阻滞治疗,但效果短暂,疼痛依旧。最近一次就诊时,医生甚至建议她转至精神科,疼痛的谜题始终未能被真正解开。

就在祝阿姨近乎绝望之际,朋友的推荐带来了转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和爱人来到了四川泰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苑玉清的门诊。

找准病因 30多年谜团终破解

“您这是三叉神经痛。”苑玉清听完祝阿姨的症状描述就做出了判断。

随后的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左侧三叉神经被小脑下前动脉紧紧压迫,具备明显手术指征,这也是导致祝阿姨疼痛的“罪魁祸首”。

“当时我们心里很犹豫。”祝阿姨的爱人说,“毕竟是在头上动手术,而且其他大医院的方案和这里不一样。”

在得知苑玉清已完成1.1万多例神经外科手术后,夫妻俩终于下定决心“赌一把”。

精准手术除顽疾  医生妙手解病痛

手术台上,一场精细的“血管神经分离战”悄然展开。在显微镜下,医生们进行着毫米级的挪移与隔离。

当压迫解除的那一刻,祝阿姨的“疼痛记忆”被永久定格在了过去。

术后查房时,苑玉清指着影像图解释:“鼻腔根部疼痛十分罕见,黏膜敏感又掩盖了神经信号,对定位造成了一定困难。”

原来,祝阿姨的病例特殊之处在于其疼痛位置长期表现为鼻腔根部疼痛,偶尔还会向左眼放射。

苑玉清介绍,典型的三叉神经痛多表现为面部疼痛,集中在口腔、鼻腔、眼球等地方的情况较为罕见。三叉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

苑玉清正是通过祝阿姨“疼痛向左眼放射”的特点,将“真凶”锁定为左边的三叉神经。

苑玉清说,三叉神经痛很“狡猾”,常常会“伪装”成鼻炎、牙疼、偏头痛等病症。治疗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只有抓住疼痛放射的路径,才能揪出真正的病因。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寻找根本的发病原因,就极易被误诊,无法彻底治愈疾病。苑玉清提醒,若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面部疼痛,应及时就医排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