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鹏:用心科普 让患者少走弯路
本报记者 方继莲
又是一个深夜,潘海鹏回复完最后一条粉丝留言后,才放下手机沉沉睡去。因为白天太忙,来不及回复,所以他只能在睡觉前查看留言,都是咨询病情的,迟迟不回复,他担心患者着急。
潘海鹏是三六三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同时也是拥有粉丝63万、获赞219万的抖音“网红”。

潘海鹏为患者做手术
北方医生的“四川情怀”
一米八的个子、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干脆、走路带风,这是潘海鹏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神经外科领域工作了20多年的潘海鹏,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谈到为何走上从医道路,他自豪地说:“家里有很多长辈都是医生,我在医院里闻着消毒水味长大,接收了很多救死扶伤的正能量。”而选择神经外科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是因为潘海鹏认为作为人体司令部的大脑如此神秘,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同时,在高倍显微镜下,用一根直径只有头发丝几分之一的针线在血管上“绣花”,这种精准和专注的感觉让他着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我当时还是小医生,想去四川支援,但是资历不够,因此留下了遗憾,从此我心里暗暗埋下了‘去四川’的种子。”潘海鹏说,在北京的时候,也看到很多西南地区的病人千里迢迢来就医,于是“去四川”的想法更加强烈。12年后,潘海鹏在2020年5月12日这一天,阔别奋斗了17年的北京,离开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来到了三六三医院,让心中那颗种子发了芽。
和大多数外科医生一样,如果将潘海鹏的日常工作做成一个“切面”,大部分时间,他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门诊和病房。即使这样,他对患者也是有问必答,事无巨细。脑病起因复杂,在门诊上,每位患者潘海鹏至少要用20分钟沟通病情,这样他才能为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计划。
通过科普让患者少走弯路
和其他医生不一样的是,在潘海鹏的办公室里,桌面上时常放着一个手机支架,书柜顶上还放着一套拍摄设备。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潘海鹏发现,不少患者要么病急乱投医,要么认为只有大医院能看好病,所以就医途径很曲折。“我想通过医学科普和健康指导,解决患者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不了的,也能通过科普让患者精准就医。”潘海鹏已经这样干了10多年了,早在2010年,他就将医学知识与病例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文章为大众科普疾病的发生和预防。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迭代,他逐渐开始接触视频媒体。
2017年,潘海鹏开始录制科普短视频,有时候看完一个病人有感而发,可能会录一个视频;做完手术出来,突然想提醒一下大家,他又会录一个视频……慢慢地,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录制短视频成了他的常态,再忙,他都会挤出时间,每天发布作品。潘海鹏的视频大多内容简洁、实用,干货满满,语气轻松、真诚,从不用夸大其词和虚张声势去博人眼球。
2020年6月的一天,结束一台手术后,潘海鹏没有急着脱下口罩和手术帽,而是打开了摄像头,拍摄了一个“头痛需要做什么检查”的科普视频,镜头里的潘海鹏,声音清晰、娓娓道来。一夜之后,评论量和粉丝量噌噌往上涨。
线上粉丝成了线下患者
抖音火了,粉丝从四面八方涌来,全国各地来找潘海鹏看病的患 者也变多了。来自甘肃的崔姓兄弟俩同时患上三叉神经痛,2年前的一天,老大在抖音平台上无意中刷到了潘海鹏的科普短视频,内容讲的是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案例,看到案例中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他便关注了潘海鹏。随着疼痛不断升级,老大实在难以忍受,经过与老二商量及慎重考虑后,兄弟俩便共同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求医路,到三六三医院找潘海鹏看病。
同时,也有很多患者通过平台留言跟潘海鹏进行互动,而这些他都会一一回复。潘海鹏还会大方地把自己的电话和微信号留给患者。他有两个微信号,加起来有8000多个好友,每天都会收到各种提问。“现在除了睡觉,不坐门诊、不做手术时,都会拿手机回信息,连吃饭的时候也拿着。不仅回复粉丝的留言,还要回复微信消息。”潘海鹏说道。在与记者短暂的交谈过程中,潘海鹏就接了几个患者的电话。每当电话响起,他都会拿起手机礼貌地说:“抱歉啊,患者的来电,我得接一下。”
线下接诊、线上科普的“双线”生活让潘海鹏越发忙碌。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时常需要面对颅脑重症患者的生死博弈,他感觉如履薄冰。所以,无论怎么忙,潘海鹏都会抽出时间,一周运动两次,这就是他的解压方式。“我车里随时都放着篮球,坚持锻炼身体,能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于利用短视频科普这条路,潘海鹏表示会一直走下去,“从医20多年来,见过太多的人因病致贫。我想通过短视频,传播更多医学知识,让更多的人少走冤枉路。”潘海鹏说,下一步可能要尝试走趣味路线,“看我的视频时间久了,难免会觉得有些枯燥,我也要与时俱进啊,变换一些风格。”说完,潘海鹏爽朗地笑了。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潘海鹏
三六三医院(犀浦院区)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周围性面瘫等各种功能性疾病,各种大脑半球及脑干肿瘤、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烟雾病联合血管搭桥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各种类型脑出血的综合治疗等。独立完成烟雾病血管搭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脑积水分流术,偏头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3000余例。主持并参与四川省科研课题3项。荣获“2022年度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度南方健康年度科普贡献奖”等。
潘海鹏心声
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源于治疗好的每一个病人,来源于他们从来的时候很痛苦,到走的时候很开心的幸福感和喜悦感。此时,医生挽救的可能不止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这是我从医这么多年不断前行的原动力,也是我内心的一个支柱。但是,医生是人不是神,也会有病人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唯有对医学永无止境地探索,才能让这种缺憾得到一丝弥补。
潘医生提醒
现在做健康科普视频的人很多,鱼龙混杂,大家在这方面还是要区分清楚,不要盲目轻信,建议多关注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同时,普通大众在接受这些知识的时候,不要总是把各种疾病往自己身上套,在学习科普知识后,如依旧无法辨别自身患病情况,还是要到医院找医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