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科普
热点排行
病理科的急诊——“术中冰冻”,你知多少
2025-07-23 00:00:00
作者:黄林林
作者单位:四川金域医学检验中心

在医院的手术室与病理科之间,每天都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主角就是被称为病理科急诊的“术中冰冻”。这项技术如同手术台上的“即时裁判”,能在短时间内为医生提供关键诊断信息,直接影响手术进程和患者的治疗方案。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术中冰冻”充满了神秘色彩,接下来就为你揭开它的面纱。

一、什么是“术中冰冻”

“术中冰冻”,全称是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是一种在外科手术进行过程中,对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快速病理诊断的技术。当外科医生切除病变组织后,会第一时间将其送往病理科。病理科医生争分夺秒,利用特殊设备将组织快速冷冻,切成薄片,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在30分钟左右给出初步的病理诊断结果,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为手术医生下一步操作提供重要依 据。

二、“术中冰冻”的工作原理

“术中冰冻”的核心在于利用低温快速固定组织,保留细胞的原始形态。正常情况下,组织离开人体后会迅速发生自溶等变化,影响病理诊断。而“术中冰冻”通过将组织放置在-20℃左右的低温环境中,使组织内的水分迅速结晶,细胞结构得以固定。之后通过冷冻切片机将组织切成厚度仅数微米的薄片,再进行染色处理,使细胞内的不同结构呈现出不同颜色,便于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等细微结构,从而判断细胞是否存在异常,得出病理诊断。

三、“术中冰冻”的操作流程

(一)组织获取与传递

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会立即将其放入含有生理盐水的特制容器中,标注好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组织部位等关键信息,以最快速度通过专人或专用通道送往病理科。整个传递过程争分夺秒,确保组织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病理科。

(二)快速冷冻与切片制作

病理科接收组织后,工作人员迅速将组织放置在冷冻切片机的冷冻头上,滴加包埋剂(通常为OCT胶),使组织迅速冻结成硬块。随后,使用冷冻切片机的刀片,将冻结的组织切成厚度约5微米的薄片,并将其平整地贴附在载玻片上。这一过程要求操作人员技术娴熟,因为切片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的诊断结果。

(三)染色与观察诊断

贴附好的切片要进行染色处理,最常用的是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经过染色,细胞核会被染成蓝色,细胞质则呈现红色,不同的组织结构颜色深浅各异。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切片,分析细胞的大小、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有无异常增生等情况,结合临床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出具初步的病理诊断报告,反馈给手术室的医生。

四、“术中冰冻”的应用场景

“术中冰冻”主要应用于肿瘤手术中。例如在甲状腺手术里,当医生切除甲状腺结节后,通过“术中冰冻”判断结节是良性腺瘤还是甲状腺癌。若是良性,只需切除结节即可;若为恶性,则需要扩大手术范围,进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并可能清扫周围淋巴结。在乳腺手术、胃肠道肿瘤手术、妇科肿瘤手术等众多外科手术中,“术中冰冻”都发挥着类似的关键作用,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术中冰冻”的局限性

尽管“术中冰冻”作用重大,但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时间紧迫,病理医生无法像常规病理诊断那样对组织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同时,冷冻过程可能导致组织出现冰晶等artifacts,影响切片质量和观察效果。此外,一些复杂的病理情况,如交界性肿瘤、不典型增生等,仅凭“术中冰冻”难以准确判断。据统计,“术中冰冻”的诊断准确率约为95%,最终的确诊仍需依靠术后的常规病理诊断,常规病理会对组织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包括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等辅助技术,得出更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

“术中冰冻”作为病理科的急诊技术,在现代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它虽然有局限,但为手术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即时信息,在保障患者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术中冰冻”技术也在持续优化,未来将为患者带来更精准、高效的诊断服务。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