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科普
热点排行
失眠别轻视,中医助眠有方法
2025-07-23 00:00:00
作者:黄康
作者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

在现代社会,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7%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而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许多人认为失眠只是“睡不好”而已,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长期失眠可能引发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面对失眠,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中医作为传承千年的医学体系,提供了许多安全有效的助眠方法。

一、失眠的危害:不仅仅是“睡不着”

失眠不仅仅是入睡困难或早醒,它对健康的危害是全方位的。长期失眠会导致:

1.免疫力下降:睡眠是免疫系统修复的关键时期,长期失眠会削弱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

2.记忆力减退: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海马体的功能,导致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下降。

3.情绪问题:失眠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甚至可能加重心理疾病。

4.代谢紊乱:长期失眠可能增加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失眠绝不是“小问题”,而是需要重视的健康信号。

二、中医如何看待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中医称“不寐”)的根源在于“阴阳失调”。《黄帝内经》指出:“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意思是,人体在夜间阳气内敛、阴气旺盛时才能入睡,若阴阳失衡,就会导致失眠。

中医将失眠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常伴有疲劳、食欲不振。

2.肝郁化火型: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怒、胸闷,常因情绪波动加重失眠。

3.阴虚火旺型:表现为入睡困难、盗汗、五心烦热(手心、脚心、胸口发热)。

4.痰热内扰型:表现为睡眠浅、多梦、口苦、胸闷。

不同类型的失眠,中医会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

三、中医助眠方法: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

1.中药调理: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失眠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开具个性化药方。常见助眠中药包括:

(1)酸枣仁:养心安神,适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

(2)百合:清心安神,适合阴虚火旺型失眠。

(3)合欢皮:解郁安神,适用于肝郁化火型失眠。

(4)茯苓:健脾宁心,适合心脾两虚型失眠。

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2.穴位按摩:简单易行的助眠法

中医认为,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改善睡眠。推荐以下助眠穴位:

(1)神门穴(手腕内侧,小指下方):按摩此穴可宁心安神,缓解焦虑。

(2)涌泉穴(脚底前1/3凹陷处):睡前按摩涌泉穴,有助于引火下行,改善阴虚火旺型失眠。

(3)三阴交(小腿内侧,脚踝上3寸):调理肝脾肾,适合心脾两虚型失眠。

每天睡前按摩5-10分钟,长期坚持效果显著。

3.食疗助眠:吃对食物,睡个好觉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1)小米粥:小米富含色氨酸,能促进褪黑素分泌,改善睡眠。

(2)莲子百合汤:莲子养心安神,百合清心除烦,适合心烦失眠者。

(3)桂圆红枣茶:桂圆补益心脾,红枣养血安神,适合气血不足型失眠。

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失眠。

4.情志调节:放松心情,自然入睡

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情绪波动是失眠的重要诱因。建议:

(1)睡前冥想:深呼吸、正念冥想有助于放松身心。

(2)避免过度思虑:睡前不要处理复杂问题,让大脑进入休息状态。

(3)培养规律作息:固定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四、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失眠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或伴随严重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应及时就医。中医可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必要时结合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结语

失眠不是“忍一忍”就能解决的问题,长期忽视可能对健康造成深远影响。中医提供了安全、自然的助眠方法,从中药调理到穴位按摩、食疗和情志调节,都能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如果你正被失眠困扰,不妨尝试中医的方法,让身体回归自然的睡眠节律。

记住:好睡眠是健康的基石,别让失眠偷走你的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