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针灸治疗急性胃痛的方法
2023-08-30 15:21:24
作者:王银成
作者单位:大竹县杨家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急性胃痛是急症医学根据病势而命名的病名,临床以胃脘部突发剧烈疼痛而持续较长时间不能缓解为主要表现。历代医学文献中均无急性胃痛的病名,但有关“厥心痛”“心下痛”“胃痛”“胃心痛”等症状描述已包括了急性胃痛。急性胃痛发病多是由于外感寒邪直中胃腑、暴饮暴食或饮食生冷或不洁食物、情志不舒所引起。针对急性胃痛,中西医各有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案,总体来说,针灸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下面对急性胃痛的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方法展开分析:

急性胃痛的病因病机

从病因学分析,不外乎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云:“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汩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疰,变乱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临床观察认为,外因多是由于外感寒邪而伤胃腑,内因多为情志不畅而发病,不内外因属饮食内伤。病位在中焦脾胃。其病机是胃腑功能失司,不通则痛。临床可分为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饮食伤胃证等。

针灸治疗急性胃痛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急性胃痛发病率不断攀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该病是因胃粘膜刺激、受损或平滑肌痉挛引发的急性病症,患者通常会感受到胃部出现灼烧样疼痛及胀痛,部分患者还会并发呕血及血便。因此应积极接受治疗,避免病症发生造成更大危害。在中医理念中,情志不遂、怒气伤肝会导致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进而引发胃部疼痛,患者通常还会伴随嗳气、腹满等症状。虽然病症在胃,但其发生与肝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治疗应疏肝理气,促使胃得和降。延年半夏汤中吴茱萸可理气燥湿,生姜有着和胃降逆的功效;桔梗与枳实配合可调理肝、胃之气。诸药合用,可和胃调肝,改善患者症状。但临床实践发现,中药主调理,很难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疼痛。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所以治疗时应疏通经络,才能疏肝理气、消食导滞,从而达到和胃止痛的目的。针灸通过针刺一定穴位,运用相关手法,可营卫气血,通经活络。

针刺的具体操作如下:

1.火针治疗。取穴:至阳。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先将细火针尖部在酒精灯上烧灼3~5s,烧至发白为度,进行速刺法,浅刺不留针。

2.毫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配穴:寒邪客胃加胃俞、神阙;饮食伤胃加梁门、下脘;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血瘀停胃加膈俞、三阴交。操作方法:采用0.35mm×40mm毫针,穴区常规消毒,进针深度1.0~1.5寸,补泻随证,可小幅度捻转以加强针感,留针30分钟,同时予以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给予针刺腧穴部位以温热刺激。腧穴配伍与中药配伍有异曲同工之妙。

腧穴配伍亦要重视配伍原则,以君臣为主,辅以佐使。根据不同的病情,可采用不同的配伍原则,如按经配穴、按部配穴。针对急性胃痛的病机,治疗的关键是疏通胃气,和胃止痛。选用主经疏通脾胃气机的腧穴为主穴,配以本经或他经具有针对相关病情以疏肝、散寒、消积导滞的穴位为配穴,主穴与配穴相宜,再配以相应的手法,以达到和胃止痛的目的。此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多种针具配合使用。火针、埋线针、毫针等多针具配合使用可弥补普通毫针刺激强度不足、疗效不稳定等缺点,从而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达到更为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