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产前检查,产前筛查以及产前诊断有哪些区别?
2023-09-12 16:09:13
作者:罗叶辉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产科
产前检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是在孕期为了确保胎儿与母体健康而进行的一系列医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关于胎儿发育和可能遗传问题的有价值信息,让父母能够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然而,很多人对于这些术语的含义及区别并不清楚。下面将介绍产前检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区别,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们。

一、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是为了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整个孕期对胎儿宫内情况、母体情况进行监护,指导孕期营养及用药,以及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并发症等问题。

1.产前检查一般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常规化验和影像学检查等。

2. 产前检查适用于所有孕妇,一般从确诊妊娠开始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之后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二、产前筛查

产前筛查是通过简便、可行、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发病率高、病情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进行产前筛查。产前筛查的方法包括血清学筛查和超声筛查等。

1.血清学筛查是通过采集孕妇的血液样本,检测其中的生物标志物(如甲胎蛋白、β-hCG等),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等因素,计算出胎儿患有某种遗传疾病的风险。常见的血清学筛查包括孕早中期的唐氏综合征筛查等。

2.超声筛查是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胎儿进行外观和结构的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先天性缺陷或遗传疾病。常见的超声筛查包括NT检查、开放性神经管畸形筛查等。

3.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母体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检测),孕12-22周采母体血对血浆中的游离胎儿DNA进行测序,来判断胎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病的可能。

产前筛查适用于所有孕妇,一般在孕12周后进行第一次筛查,之后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筛查。通过产前筛查可以发现高风险孕妇,进一步确诊和治疗,以及为低风险孕妇提供心理安慰和指导。需要注意的是,产前筛查不是诊断手段,不能替代羊水穿刺、脐血取样等精确的诊断方法。

三、产前诊断产前诊断又称为“宫内诊断”,主要是在胎儿出生前应用各种检测方法,如影像学(超声、核磁等)、生化、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通过对胚胎或胎儿直接检测或对母体的间接检测,评估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对先天畸形、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疾病、单基因疾病等)作出诊断。避免严重缺陷儿出生。产前诊断的方法包括:(1)绒毛穿刺(孕早期):适用于曾生育过染色体病患儿;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等。在11-14周采集绒毛进行检测。(2)羊水穿刺(孕中期):适用于高龄孕妇、既往生育过异常胎儿、家族中有遗传疾病史等高危人群。一般在妊娠16-22周进行,通过抽取孕妇羊水获取胎儿细胞进行检测。(3)脐血穿刺(孕晚期):适用于绒毛、羊水培养失败或具有产前诊断适应症但错过羊水穿刺孕周,检测胎儿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20周后可做,一般在妊娠26-30周进行,通过穿刺脐带获取胎儿血样进行检测。产前诊断适用于以下情况:(1)高龄孕妇(年龄≥35岁)(2)既往生育过异常胎儿,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严重缺陷儿等。(3)家族中有遗传疾病史,如血友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等。(4)夫妇中有遗传疾病携带者,如地中海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5)夫妇一方为染色体病患者或携带者(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6)其他高危因素,如有异常胎儿影像学检查结果者(羊水过多、过少,可疑畸形等)、夫妻一方有致畸因素接触史等。

总之,产前检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是孕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各具特点和应用范围。孕妇和家属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保障母婴健康。在孕期保健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孕妇的情况和风险程度,制定个体化的保健计划,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孕期保健,确保母婴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