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简单的讲,血糖轻度升高,但又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称为糖尿病前期。因此,空腹血糖在6.1-7.0mmol/L和/或糖耐量2小时血糖在7.8-11.1 mmol/L,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合并存在(IFG+IGT)。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到35.2%,约3-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每年约有5%-10%进展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糖尿病前期患者需要治疗吗
糖尿病前期是糖代谢紊乱的早期阶段,对其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甚至逆转为正常。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能够恢复到正常糖耐量,即使是短暂的,可以降低糖尿病远期发病风险56%。对于低风险人群,即单纯空腹血糖升高(IFG)或者单纯餐后血糖升高(IGT),且不合并糖尿病其他危险因素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其余高风险或者极高风险人群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为糖尿病前期的基础治疗,所有糖尿病前期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平衡膳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不熬夜等。生活方式干预不仅经济、安全,干预效果甚至比药物还要好。
哪些患者需要使用降糖药
低风险者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未达到干预目标可考虑联合药物治疗;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患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目前被循证医学证实对糖尿病前期干预效果肯定的药物有: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2023年版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推荐,糖尿病前期成人可以考虑使用二甲双胍预防2型糖尿病。而阿卡波糖是国内目前唯一获得IGT治疗适应证的药物,使IGT人群3.3年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降低25%。此外,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等降糖药物也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治疗目标
经6个月的干预治疗后,应及时评估是否达到治疗目标:1)超重或肥胖者体重减轻3%-7%,使体质指数达到或接近24kg/m2并长期维持。2)改善血脂异常等糖尿病危险因素,逆转血糖为正常水平,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随着城市化进程、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增加,糖尿病前期患病人数越来越多。糖尿病前期患者往往缺乏症状,因此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是留给患者自我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最后机会。只要能够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联合药物治疗,完全有希望延缓甚至终止糖尿病的发生,进而减少远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健康就在你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