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物品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而通常用斯伯尔丁分类法(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分为三类,那么,你了解吗?
1诊疗物品分类
1.1高度危险性物品
是指那些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如血液)从中流经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注射针、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植入物、输液器材、输血器材、透析器、导尿管、膀胱镜、心脏导管等。这些高度危险性物品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医疗器械的无菌保证水平(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微生物),减少感染的风险,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1.2中度危险性物品
是指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口表、肛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这些中度危险性物品在使用前需要接受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处理,能够有效地减少微生物的传播,对减少感染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医疗工作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1.3低度危险性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是指那些仅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虽具有一定程度的微生物污染,但通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只有在受到一定量病原菌污染时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例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止血带、腋表、痰盂(杯)、便器、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固定电话等。这些低度危险性物品通常只需通过简单的清洁和消毒操作即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虽然这些医疗器械对于患者的安全风险较低,但医疗工作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遵守清洁和消毒操作规范,以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和安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2诊疗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
2.1高度危险性物品
需要采用严格的灭菌方法进行处理。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这些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必须先经过高效的清洗、初步的消毒和最后的灭菌处理,才能降低微生物交叉污染的风险,确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医疗机构从事清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消毒灭菌知识,熟悉消毒产品性能,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按标准和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以确保灭菌效果,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2.2中度危险性物品
对于中度危险性物品,需要采用达到中等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这些医疗器械会接触到患者的黏膜,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消除潜在的病原菌。可以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中水平消毒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医疗工作人员需要仔细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消毒设施的正常运行状态和消毒处理的效果。通过有效的消毒,可以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状态,为患者的安全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2.3低度危险性物品
对于低度危险性物品,建议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或进行清洁处理即可。这些医疗器械与黏膜无接触,通常情况下对人体没有危害,因此低水平的消毒即有较好的效果。低水平消毒是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如果发现患者使用的低度危险性物品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相应的有效消毒方法进行处理。在清洁和消毒时,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要遵循相关的操作标准和规程,确保实施得当并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有效预防院内感染,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要根据不同诊疗器械、器具及物品的材质和性能以及受污染程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医务人员应充分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还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