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骨科疾病,如骨折、关节扭伤等,“拍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折的损伤程度,如骨折端的位移、骨折端的角度和旋转等变形。此外,“拍片”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软组织血肿程度,以及是否出现骨裂情形。对于脊柱疾病,如退化性关节炎、骨质增生、椎间盘狭窄等,也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而骨科“拍片”的方式有很多,比如X线、CT和MRI,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三者的区别。
何为X线:医疗X线是一种具有极短波长的电磁辐射,可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它的波长范围在0.008~0.031nm,
可用于透视、拍片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相关检查。但是,由于X线的离子化能力,长时间或过度地暴露可能对人体组织造成损伤。因此,在使用X线进行诊断或治疗时,必须确保患者接收到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何为CT:CT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先进的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CT的成像原理是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它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例如颅内病变、颈部疾病、五官疾病、胸部疾病、肺部疾病、脊柱疾病、四肢疾病、盆腔疾病等。
何为MRI:磁共振成像又称核磁共振、核磁、MRI,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MRI将人体放置在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的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射频、脉冲后,信号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成像。MRI对腹部疾病、妇科疾病以及软组织相关疾病有着很好的诊断价值。MRI的成像原理不同于X线检查,因而避免了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属于无创性检查。
骨科“拍片”中X线、CT和MRI有哪些区别
X线:X线是一种穿透性强的电磁辐射,它能够穿过人体软组织,而骨骼则由于密度高,会吸收大部分的X线,因此在X光片上呈现出白色。X线在骨折、关节脱位等疾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价格相对较低,操作简单。然而,由于软组织与骨骼的影像会相互重叠,有时难以明确区分,因此需要其他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
CT:CT的原理与X线不同,它是一种通过多角度X线照射人体,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的影像学方法。CT的分辨率较X线更高,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人体的横断面结构,对于诊断骨折、关节脱位等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MRI:MRI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它的分辨率比X线和CT都要高,能够清晰地显示关节、肌肉、神经等软组织结构,对于诊断关节炎、肌腱炎、神经损伤等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选择“拍片”方式
骨折:在诊断骨折时,医生通常会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骨折的类型、位置和程度。X线是一种常用的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骨折。
颈部、腰椎疼痛:X光片用于检查颈椎骨质,可以清晰显示颈椎常见骨质增生、生理曲度变化和颈椎序列变化。MRI用于检查椎间盘和颈脊髓神经,可以清晰地显示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突出和神经受压情况。CT与MRI类似,也可以用于检查椎间盘和颈脊髓神经,可以清晰地显示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突出和神经受压,以及脊髓神经的变性和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