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属于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处于被污染空气中易增加慢阻肺发生率,且随着病情进展伴随气喘、咯痰、胸部疼痛等症状的发生。慢阻肺存在反复发作问题,且长期不治疗极易危害肺功能,因此对于慢阻肺应秉承“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态度,做好疾病预防与治疗工作。
1.如何预防慢阻肺?
1.1生活预防
首先,保证日常生活环境的空气清新,远离化工厂、煤矿厂等污染性工厂定居,同时减少烧炉取暖、烧柴做饭行为,避免室内产生有害气体,预防空气污染。其次,做好呼吸道感染的防范工作,在秋冬、冬春交替之际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区域,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定期参加社区组织的体检,积极预防或治疗呼吸道疾病,降低慢阻肺发生风险。最后,尽量戒烟并减少职业暴露,避免烟尘通过口鼻进入肺部,降低肺部纤维化、尘肺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阻止慢阻肺的发生。
1.2锻炼预防
平时生活中可首选全身锻炼方式,包括上下楼梯、跳舞、爬山、散步、举重等多样化的锻炼,人们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即可。其次,鼓励人们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根据自身爱好自由选择吹口哨、唱歌、呼吸操、腹式呼吸等锻炼项目。最后进行拔高锻炼,在秋冬季节鼓励人员进行耐寒练习,可从最简单的冷水洗脸开始,逐渐过渡为雪上运动、冰上运动、冬泳等活动项目,循序渐进的提高耐寒能力。
1.3其他预防措施
社区定期组织疫苗接种活动,重点进行水痘、百日咳、流感等疫苗的接种,提升居民的身体抵抗力。或在日常生活中侧重补充维生素与营养物质,维生素首选维生素D,健康人群补充剂量≥25nmol/L,若合并流感疾病,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合适剂量的维生素D进行补充。此外,每日需摄入维生素、蛋白质、热量等,推荐瘦肉、鸡鸭、蔬菜、水果等,保证身体摄入营养充足。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2.1稳定期慢阻肺治疗
药物治疗是稳定期慢阻肺的主要治疗方式,用药期间还需保证患者脱离污染环境。常用的几类药物为:(1)支气管舒张药物,包括抗胆碱药、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药多选择噻托溴铵和异丙托溴铵,前者每次吸入18μg,后者每次40~80xg(每喷20ug),两药物每天使用1~3次,酌情给药。沙丁胺醇、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等是常用的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气雾剂每次均为1~2喷,24h内不超过12喷。茶碱类药物采用口服方式,氨茶碱给药剂量为3次/d,0.1g/次。(2)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是否联合抗胆碱药物,控制每日给药剂量避免出现耐药情况。(3)祛痰药物:以盐酸氨溴索为代表性药物,给药剂量为3次/d,30mg/次。或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羟甲司坦口服治疗。
2.2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治疗
接诊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后,立即检查患者情况并分析病因,确定是病毒、细菌或其他原因诱发后给予针对性治疗。根据急性期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式:(1)支气管舒张药物的使用:药物种类与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相同,若患者伴随严重喘息症状,可给予雾化吸入疗法,吸入药物可选择异丙托溴铵(500μg)、沙丁胺醇(2500μg)、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250μg+1000μg)。(2)若急性期患者合并发生低氧血症,选择低流量吸氧治疗,鼻导管、面罩吸氧均可。鼻导管吸氧浓度控制为25%-30%,面罩吸氧需要通过“21+4×氧流量(L/min)”氧浓度计算公式确定给氧浓度。(3)若慢阻肺患者伴随浓痰、咳嗽加重等症状,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常用抗生素为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等,不同药物给药剂量视患者病情而定,给药方式一般为药物混合生理盐水滴注。此外,考虑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龙口服或静脉滴注。
3.结语
现代医学对慢阻肺研究逐渐深入,加强日常生活的防范,积极配合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是慢阻肺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人们健康意识逐渐提升的现代社会,持续了解慢阻肺预防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慢阻肺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是帮助降低慢阻肺发病率,延缓病情加快患者康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