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原来中医是这样治疗石淋的
2023-09-06 15:00:27
作者:梁大荣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中医医院外一科

石淋,又称泌尿系结石。包括上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下路结石(膀结石和尿道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临床特点以腰腹部绞痛和血尿为主。本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约为3:1,我国长江以南为高发地区之一,那么中医治疗石淋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下焦湿热、气滞血瘀或肾气不足引起,病位在肾、膀胱和溺窍,肾虚为本,湿热气滞血瘀为标。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致尿液生成与排泄失常,加之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醇酒之品,致湿热内生,蕴结膀胱,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气滞血瘀,气机不利,石阻脉络,不通则痛;结石损伤血络,可引起血尿。西医学认为,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职业等。身体的代谢异常、尿路的梗阻、感染、异物和药物的使用等是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

1.上尿路结石包括肾和输尿管结石。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腰部或腰腹部绞痛和血尿,其程度与结石的部位、大小及移动情况等有关。绞痛发作时疼痛剧烈,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疼痛为阵发性,并沿输尿管向下放射至下腹部、外阴和大腿内侧.检查时肾区有叩击痛,各相应输尿管点可有压痛。结石较大或固定不动时,可无疼痛,或仅为钝痛、胀痛,常伴有肾积水或感染。绞痛发作后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较少,或有排石现象。有时活动后镜下血尿是上尿路结石唯一的临床表现。

结石合并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伴发急性肾孟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双侧上尿路结石或孤肾伴输尿管结石引起完全梗阻时,可导致无尿。

2.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此时患儿常手握阴茎,蹲坐哭叫,经变换体位又可顺利排尿。多数患者平时有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前列腺增生继发膀胱结石时,排尿困难加重。

3.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出现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排尿时疼痛明显,可放射至阴茎头部,后尿道结石可伴有会阴和阴囊部疼痛。

治疗

结石直径<6mm且表面光滑、无肾功能损害者,可 采用中药排石;对于较大结石可先行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中药治疗。初起宜宣通清利,日久则配合补肾活血、行气导滞之剂。

中药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证候:腰痛或少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常用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木通、篇蓄、滑石、瞿麦、车前子。血尿较重者,加琥珀粉、三七粉,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

(2)气血瘀滞证

证候:发病急骤,腰腹胀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治法:理气活血,通淋排石。

方药: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常用金铃子、延胡索、石韦、冬葵子、牛膝、赤芍、滑石车前子等。较重者加桃仁、乳香、没药;血尿较重者,加琥珀粉、三七粉。

(3)肾气不足证

证候: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肾益气,通淋排石。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药、泽泻、黄芪、茯苓、牛膝、车前子等。较重者,加白术、玉米须、白茅根等。

(4)肾阴亏虚证

证候:腰腹隐痛,便于尿少;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通淋排石。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黄精、女贞子、牡丹皮、川牛金钱草、车前子等。伴明显湿热者,可合用四妙丸。

预防与调护

1.每天饮水量2000~3000mL,并及时排尿,防止尿液浓缩。若能饮用磁化水则更为理想可以预防结石发生。

2.应调节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饮食,避免进食过多钙质,有助于上尿路结石的预防。痛风患者应少食动物内脏、肥甘之品。菠菜、豆腐、竹笋、菜之类不宜进食太多。

3.及时治疗尿路感染,解除尿路梗阻。

4.经常用金钱草、玉米须泡水喝,有助于细小结石排出和预防结石形成。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