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治疗痔疮疗效显著
2023-09-06 15:23:02
作者:梁大荣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中医医院外一科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称痔疮。以便血、脱出、肿痛为临床特点。男女老幼皆可发病,痔的发病率占肛肠疾病的49.14%,居首位,多见于25至64岁的成年人,男女之间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内痔、外痔和混合痔,本文介绍内痔。

内痔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内痔,现代医学认为内痔是盆底动力学改变、Treits肌退行变性和肛垫内动静脉吻合调节障碍导致的肛垫肥大或脱垂。内痔是肛门直肠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通常又称为母痔,其余部位发生的内痔则称为子痔。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是便血、痔核脱出及肛门不适感。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脏腑本虚,兼因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湿燥热下迫大肠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懈纵而成痔。日久气虚,中气下陷,不能摄纳则痔核脱出。

1.风伤肠络:风善行而数变,又多夹热,风热伤于肠络,导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所下之血色泽鲜红,下血暴急呈喷射状。

2.湿热下注:多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伤及脾胃而滋生内湿。湿与热结,下迫大肠,导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生内痔。热盛则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血下溢而便血,湿热下注大肠,肠道气机不畅,经络阻滞,则肛门内有块物脱出。

3.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热结肠燥,气机阻滞而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阻于肛门,故肛门内块物脱出,坠胀疼痛,气机不畅,统摄无力,则血不循经,导致血栓形成。

4.脾虚气陷:老人气虚,或妇人生育过多,及小儿久泻久痢,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脾虚气陷,中气不足,无力摄纳,导致痔核脱出不得回纳。气虚则无以生化,无力摄血,气虚则血虚导致气血两虚,故下血量多而色淡。

辨病

(1)临床表现:初期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合,多在排便时出现手纸带血、滴血或射血。出血呈间歇性,饮酒、过劳、便秘、腹泻等诱因常使症状加重,出血严重者可出现继发性贫血。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可脱出,若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患者常伴有大便秘结,内痔持续脱出时有分泌物溢出,并可有肛门坠胀感。

(2)分期:由于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四期。

I期内痔: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

Ⅱ期内痔: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Ⅲ期内痔: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IV期内痔:痔核脱出,不能及时回纳,嵌顿于外,因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以致肿痛、糜烂和坏死,即嵌顿性内痔。

治疗

辨证论治:中药治疗多适用于I期、Ⅱ期内痔,或内痔嵌顿伴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者发病,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治疗者。

(1)风伤肠络证

证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等: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常用生地黄、当归尾、槐角、地榆、黄芩、黄连、升麻、荆芥、赤芍、枳壳、天花粉、生甘草。大便秘结者加槟榔、大黄等。

(2)湿热下注证

证候: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方药:脏连丸加减。常用黄连、猪大肠。出血量多者,加地榆炭、仙鹤草等;灼热较甚者加白头翁、秦荒等。

(3)气滞血瘀证

证候: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水肿、血栓形成,触痛明显;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常用秦芜、桃仁、皂角子、苍术、防风、黄柏、当归尾、泽泻、槟榔、熟大黄。肿物紫暗明显者,加红花、牡丹皮;肿物淡红光亮者,加龙胆草、木通等。

(4)脾虚气陷证

证候:门松弛,痔核脱出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黄、人参、白术、当归、炙甘草、升麻、柴胡、陈皮。大便稍干者加肉苁蓉、火麻仁;贫血较甚时合四物汤。常用中成药有槐角丸、地榆丸、脏连丸、补中益气丸等,临床上根据辨证选择应用。

预防与调护

1.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便秘,蹲厕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肛门部瘀血。

2.注意饮食调和,多喝开水,多食蔬菜,少食辛辣食物。

3.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的活动或定时做提肛锻炼。

4.发生内痔应及时治疗,防止进一步发展。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