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患上慢性咽炎如何护理
2023-09-12 15:49:53
作者:蓝宁
作者单位:来宾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咽喉是人体和外界相互连接的一个重要通道,不仅具有呼吸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发声、吞咽的功能,一旦咽喉位置出现炎症,患上慢性咽炎疾病,不单单会导致咽喉功能出现障碍,还可能会影响到相邻的器官和组织,损害健康。那么得了慢性咽炎以后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又该如何做好护理呢?

一、慢性咽炎疾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1、慢性咽炎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症状表现就是咽喉不舒服,病人可能会感觉到咽喉位置有瘙痒感、堵塞感、发胀感、异物感,尤其是在吞咽东西的时候,不适感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咽喉位置存在有炎症,分泌物变得稠厚而导致的,病人还会经常不必自觉的通过“吭喀”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2、慢性咽炎病人的咽喉位置比较敏感,咽喉黏膜很容易充血、呈现出暗红色、恶心等情况,咽喉后壁通常存在有一些突起的、分散的小颗粒,附近血管网扩张,并且表面附着有粘液或者脓性分泌物。

3、得了慢性咽炎以后,病人还会感觉在咽喉位置存在有粘稠、不容易清除的分泌物,尤其是夜间这种感觉会更加的明显。在分泌物的影响下,病人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还可能引发咳嗽。通过检查,如果发现咽部黏膜呈现出暗红色,并且存在弥漫性充血的情况,同时附着有少量质地较为黏稠的分泌物,那么就说明病人得的是慢性单纯性咽炎。如果通过检查发现黏膜厚度增加,存在弥漫性充血,淋巴滤泡突起,那么则说明病人得的是肥厚性慢性咽炎。

4、一些病人得了慢性咽炎疾病以后还会表现出大便干燥、口气浓重或者口臭的情况。还有一些病人咽喉位置的神经十分敏感,对像油烟等气味比较敏感,很容易出现不适感。

二、得了慢性咽炎以后,该如何做好护理?

1、确诊得了慢性咽炎疾病以后,病人一定要对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做出调整,积极的纠正以往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如果继续不纠正的话,不仅不利于慢性咽炎疾病的治疗,同时还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对于平时比较喜欢吃辛辣具有刺激性食物的病人,一定要注意得病后不可以再吃,可以适当的多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且不可以喝酒,有喝酒习惯的病人要及早的戒掉。

2、慢性咽炎病人平时还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作息的规律性,并且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需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以让自己过度劳累。每天按时上床睡觉。同时每天还应该坚持锻炼身体,养成运动的习惯。因为多运动,不单单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并且病人还需要注意多到户外呼吸下新鲜的空气,尽可能的少去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不仅自己不可以吸烟,同时还需要拒绝吸二手烟。

3、慢性咽炎病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做好口腔护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吃完东西后都要刷牙,条件不准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漱口的方式来替代,保持口腔内的干净与卫生,避免口腔疾病的出现。因为一旦口腔发生病变,就会给一些细菌、病毒的滋生提供可乘之机,从而造成病情加重。

4、确诊得了慢性咽炎疾病以后,病人一定要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身的疾病,该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需要经历较长的治疗周期,病人一定要做好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准备,树立起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治疗十分有利。

5、得了慢性咽炎的病人,一定要积极接受治疗,严格的按照医嘱定时定量的使用药物,在使用溶液漱口的过程中,要将头部向后仰,尽可能清洁到咽后壁的位置。

6、慢性咽炎疾病通常和一些疾病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系,所以病人要积极的治疗原发病,像鼻炎、消化不良、贫血等,这样更加有助于慢性咽炎疾病的康复。

7、如果慢性咽炎病人平时比较喜欢大声歌唱或者大声说话,很容易损伤到嗓子,导致病人加重。所以不管是得病前还是得病后都需要注意保护好嗓子。平时尽可能的不要大声的喊叫。

温馨提示:

一旦得了慢性咽炎通常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治愈,恢复身体健康。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做好这一疾病的预防工作,每天坚持做适当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于一些需要经常说话的职业,像乘务员、教师、主播等,平时要注意发声技巧的运用,尽可能的保护好自己的咽喉部位。同时还需要注意尽量远离致敏原,像动物皮毛、尘螨、花粉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