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艾滋病患者妊娠:坚持用药阻断治疗的重要性
2023-09-13 16:44:21
作者:覃炜
作者单位:百色市妇幼保健院

近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仍呈蔓延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影响。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来说,妊娠期间的管理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滋病对患者妊娠的影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危害与流行状况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全球范围内,艾滋病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最新数据显示,全球HIV感染者人数已超过3700万人,其中20%为女性。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身体、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

二、艾滋病的诊断方法

诊断艾滋病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HIV抗体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抗体检测可确定患者是否感染HIV,而病毒载量检测可了解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可以在感染后数小时内检测出HIV抗体,这使得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三、艾滋病的治疗方法

1、针对艾滋病病因进行处理:可采取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包括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以及整合酶抑制等。

2、针对艾滋病并发症进行处理:比如如艾滋病病人可能合并脑膜炎、肺部感染、肺结核、肿瘤等,此时需针对不同并发症治疗。

四、艾滋病的妊娠管理

1.孕期检查与评估所有感染艾滋病的女性在计划怀孕前应接受全面的评估,包括临床检查、病毒载量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测可能的风险。

2.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HAART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最有效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病毒载量和维持免疫功能。对于感染艾滋病的女性,在孕期应尽早启动HAART,以确保母婴安全。根据最新的指南,HAART应至少持续至怀孕4个月,并在产后继续治疗。

3.妊娠期并发症管理感染艾滋病的女性在孕期可能面临多种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最新的指南建议,对于这些并发症应采取常规监测和管理策略,以确保母婴安全。

4.分娩方式的选择感染艾滋病的女性在分娩时可以选择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然而,对于病毒载量较高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剖宫产可能更安全。剖宫产可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但也可能增加母体和新生儿的手术风险。因此,在选择分娩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决策。

5.新生儿管理新生儿在出生后应立即接受HIV感染的检测。对于感染HIV的新生儿,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并定期进行评估。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接受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此外,新生儿的母亲在产后也应继续接受HAART治疗,以维持免疫功能和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6.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感染艾滋病的女性在孕期和产后可以采取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策略。对于选择母乳喂养的女性,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确保乳头和乳房的清洁和完整。对于选择人工喂养的女性,应注意正确的奶粉配制和储存方法,以避免可能的污染和传播风险。

7.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感染艾滋病的女性在孕期和产后需要接受全面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提供有关疾病管理、母婴传播风险和未来健康管理的信息。

五、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正确了解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首先,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众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其次,遵循安全性行为准则,避免不洁性行为及共用注射器等行为。此外,正确使用安全套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针对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应关注其心理健康和生殖健康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六、结论

艾滋病对患者妊娠具有较大影响,但通过坚持用药阻断治疗和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患者及胎儿的健康状况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来说,妊娠期间的管理及治疗至关重要。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