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是人类的“天赋技能”,婴儿从呱呱坠地起就会吸吮吞咽母乳。但是对于某些儿童来说,难以咽下食物,或者在吞咽的过程中出现呛咳,这其实就是出现了吞咽障碍,长期吞咽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
什么是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唇、舌、软腭、咽喉、食道括约肌或食道功能受损,不能完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导致吞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早产、低体重、唇腭裂、头颈部缺陷、消化道发育不健全或胃酸倒流、自闭症、神经受损、先天性心脏病、脑性瘫痪、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全面性发育迟缓、咽喉部手术与外伤、脊髓性肌萎缩等等。
如何鉴别儿童吞咽障碍?
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
1.宝宝无法咬紧乳头或奶嘴。
2.吸吮、吞咽及呼吸协调困难。
3.吞咽前、过程中或之后发生咳嗽或呛咳,吞咽后嗓音发生变化。
4.进食时或进食后表现烦躁、呛咳、呕吐,进餐时间长,咀嚼时间长,一口食物需多次咽下。
5.拒绝进食,进食时倍感疲累或非常挑食。
6.食物滞留在口腔内或溢出,常流口水,食物或液体从鼻腔溢出,吞咽后口腔中残存食物等。
7.体重增加缓慢,频繁不明原因发热或肺炎。
孩子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之一,需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诊疗改善儿童吞咽功能。
如何摆脱难“咽”之隐?
1.进食训练
采取正确的进食体位:(1)坐位:双膝、髋关节屈曲90度,躯干挺直,头部抬起,下颌微低,双脚平稳接触地面。病情允许时,尽量取坐位。(2)半坐卧位:头至少摇高30~45度,头部前屈,偏瘫侧上肢以枕垫起。
选择合质地的食物:(1)食物型态:应选择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顺滑、具有内聚力的食物。例如:酸奶、蜂蜜、藕粉、米糊、豆腐花等。儿童进食时容易呛咳,可将食物的浓稠度调高,可降低液体流速,避免太快流入发生呛咳。(2)进食一口量:先以1~2ml开始,酌情增加,每日进食5~6次,少量多餐。每次喂食后,确保全吞咽方可再次喂食。(3)餐具的选择:选择匙面薄而小、难以粘上食物的勺子,手柄应粗而长,便于抓握。喂食时勺子放于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利于吞咽。(4)进食后做好口腔清洁:可选择指套牙刷、小棉棒进行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生,防止误吸发生。
2.康复训练
(1)呼吸训练:能够配合的孩子可通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来提高呼吸控制能力,可采用呼吸训练器进行训练。每次训练5min,每天训练3次。
(2)口腔感觉刺激:通过冰刺激、酸刺激训练口腔的温度觉、味觉及压力觉。可使用冰冻棉棒蘸少许柠檬汁,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吞咽动作,如出现呕吐反射应立即终止刺激。
(3)口腔运动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双唇及舌头等相关肌肉的灵活度,改善吞咽相关器官和肌肉的运动情况,帮助其恢复吞咽功能。包括舌肌训练、唇颊运动、软腭运动、下颌运动,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操作。
(4)神经调控技术:通过联合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或经颅直流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调控孩子大脑的兴奋性,诱导大脑结构重塑及功能重组,改善儿童吞咽功能。
(5)低频电刺激疗法: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改善儿童的流涎及误吸,提高吞咽功能。